(主講梁文道)
《地球的終結》
小行星撞擊事件
菲利普·布雷特(philipplait),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畢業於弗吉尼亞大學,獲得天文學博士學位。曾在加州索諾馬州立大學物理和天文學係教書,2007年辭去工作,專心寫作。
為什麼我們能夠確認這種事會發生?理由很簡單,一百多年前就發生過一次。
說到世界末日,過去幾年我們看了不少好萊塢大片,預言小行星或者巨大的隕石撞向地球,導致地球毀滅,人類絕種。這些電影到底可不可信?這樣的事情會不會發生?
《地球的終結》的作者是美國天文學者菲利普·布雷特,他曾在大學教物理和天文學,後來辭去教職,開了一個名叫“糟糕天文學(badastronomy.com)”的網站。這個科普網站在美國非常受歡迎,雖然有一些爭論被網友提出來,但一般認為這個網站中談論的內容大致是符合科學的。
這本書羅列出可能導致地球終結的各種天文問題,如小行星撞擊、太陽的冷卻或過度爆熱、超級行星誕生、伽馬射線爆發、黑洞、外星人襲擊乃至宇宙自然的老化等,逐一進行討論。而大家在電影或小說裏看得最多的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為什麼我們能夠確認這種事會發生?理由很簡單,一百多年前就發生過一次。那是1908年6月30日,地球和一塊非常小的流星體在同一時間出現在同一地點。這個流星體大概有七十碼寬,由於它的軌道和地球相交,經過一段時間,兩個物體不可避免地出現在交會點上。那一天撞擊釋放出的能量是廣島原子彈威力的數百倍。
這個爆炸坑就在西伯利亞,現在是個著名景點,不過沒什麼人真的去看過,因為那個地方太難去了,當時一支科考隊花了幾年時間才到達現場。現場非常可怕,爆炸點中心的樹木以輻射狀往四周散開倒地,枝葉全部枯掉。有趣的是,坑的最中央有一棵樹仍然直直地豎在那兒。因為爆炸是在它上空發生的,壓力直接往下然後向周邊散開,所以爆炸點中心的樹反而會屹立不倒。
如果這種小行星當年撞擊了一個大城市,後果不堪設想。我們今天所知的地球承受過的最可怕的撞擊發生在6500萬年前,位於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加勒比海附近,看起來是一個相當完整的大坑一樣的海灣。大家確信,那就是小行星留下的痕跡。
這個撞擊導致恐龍滅絕。作者在書中描述了這場悲劇:“一個小行星,以每秒10英裏的速度穿過大氣層砸向地球。當小行星的一端碰到地球表麵的時候,撞擊產生的能量很難確實知曉,但絕對有數百億噸炸藥爆炸的威力。然後在那一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命運都被改寫了。跟隨地震之後首先是空氣振蕩,這個巨大的聲波導致1000英裏內所有幸存的生物,在這個雷鳴到達時全部耳聾。臨近墨西哥灣其他地方也不會堅持太久。當小行星撞進海麵,它就占據了海洋的絕大部分,在衝擊波和熱量引起的海水蒸發共同作用下,一個由數十億噸海水形成的大浪,咆哮著席卷世界各地。然後這個撞擊又把地殼砸穿了一個洞,洞裏麵有一些熔化的岩石以每秒數英裏的速度彈到太空裏,然後再像洲際導彈一樣衝了回來,這樣反複地撞擊了數十億次,直到整個地球焚燒成一個大火球為止。”
這樣的事情過去發生過,未來還會發生嗎?作者說,發生的概率大概是七百萬分之一。如何阻止呢?科幻電影給出的方法很簡單:用核彈去炸它。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好方法,因為小行星很可能被炸碎,從而導致更大的破壞。而且有些小行星的密度很低,會像海綿一樣一下子把炸彈吸住。最好的方法聽起來很科幻,就是將一枚大火箭送到小行星附近去爆炸,製造一些引力。或者依靠火箭本身的拉力,把小行星拉到另一個軌道上去,這樣地球就安全了。
(主講梁文道)
《三體》
詩意的科幻
劉慈欣(1963-),祖籍河南,長於山西,科幻作家,高級工程師。曾於1999年至2006年連續八年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代表作有《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等。
宇宙變成了一間沒有邊界的空曠展廳,群星都像幻覺,飛船是唯一的展品。這種心理模型可能帶來巨大的孤獨感。
最近一年,很多朋友跟我說:“有本科幻小說,你一定要看!”說的是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這位山西工程師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寫科幻小說,現在成為中國最有分量的科幻小說家。
說到科幻小說,我要發表一直以來我對中國類型小說的不滿。我們的嚴肅文學作家,如王安憶、蘇童、莫言,大家都知道他們是誰,文藝界也予以很高評價。可是通俗小說領域似乎就沒有特別出色的人物。有些文學研究者甚至鄙視通俗小說,比如瞧不起《哈利·波特》,就像好多人看不起好萊塢電影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