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1)(3 / 3)

在我看來,通俗小說是一門很高的技藝,好萊塢電影也不乏藝術佳作。有一陣子,我們國家的導演拍大片為什麼拍得不行?因為他們忽視了好萊塢電影的一些基本製作規律,不是有了大投資、大製作就可以拍出大片的。

愛情小說、魔幻小說、科幻小說、推理小說、間諜小說,還有中國的獨創文體--武俠小說,寫作這類通俗文學,也必須像匠人一樣把技藝越磨越精。當這類作品寫到近乎完美時,有時候就會跨越類型小說的局限,進入一般所謂的嚴肅文學。

今日國人的文化品位對立嚴重,有些自居為“雅”的人,總覺得大眾歡迎的東西一定不好,一本書賣得火了肯定是垃圾;反過來也有很多“俗”人說,你們別裝精英自命清高討人厭了。在這種情形下,類型小說很難受到重視。

當然另一方麵,中國的類型小說確實也不怎麼樣。就拿科幻小說來說,有一群作者是真正有理科底子的人,但在文學技藝上就顯得有些欠缺。所以《三體》的出現被認為是個爆炸性事件,大家認為劉慈欣完成了中國科幻小說的光榮夢想。聽說好萊塢已經買下它的版權,預備改編成電影。

劉慈欣的敘事能力很強,在這本書裏,他設定了一個外星係“三體”。所謂三體,指的是一顆星球包含在有三顆恒星的星係中。它不像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係,所有行星都繞著太陽轉,它的星係裏有三顆太陽一般的恒星。問題出現了:到底該圍繞哪顆恒星轉?有時候它繞著這個轉,忽然間又被另一顆恒星捕獲。所以這顆星球沒辦法像我們地球一樣有穩定的軌道和時間感,能夠不受幹擾地發展文明。生活在三體的外星人隨時被突然接近的太陽烤焦,或是忽然又被排斥出去,凍得結冰。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會變得那麼冷酷,不講愛情,沒有文學,除了生存之外什麼事都不想的原因。

好的科幻小說都有自己的邏輯規則,最著名的就是阿西莫夫[2]的“機器人三定律”:一、機器人永遠不能傷害人類生命,或者坐視人類生命處在危險之中;二、機器人必須永遠服從人類的命令;三、在不違反第一及第二條定律的情況下,機器人可以保護自己的生命--如果那可以叫生命的話。

同樣,劉慈欣也在書中建立了宇宙文明的規則:“宇宙社會學”。其基本原則是: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這就導致一個可怕的後果,宇宙中的無數文明就像獵手一般埋伏在黑暗中仔細盯著,看別的地方是不是也有文明出現,如果有,就先下手為強把它滅了。

這就好比我和另一個人生活在一片原始森林裏,互相不知道對方的存在,本可以老死不相往來,但是突然有一天,我發現這個原本被我獨占的森林裏還有另外一個人存在著。這時候我會有兩種想法:第一,對方可能會善意地來和我溝通,我們兩個人合作共同打天下。第二,他會不會想來幹掉我,好獨占森林的全部;或者他可能認為我要幹掉他,就先下手為強來幹掉我。

生存於浩瀚的宇宙也是如此,當一種文明發現有另一種文明存在時,它不是害怕自己會被侵略,就是思考著如何先下手為強。小說寫到,地球人之所以不知道外星文明的存在是因為外星人都躲了起來,不想被其他星球的人發現,而我們人類卻幹了件最不符合這個原則的蠢事:居然天天主動向外星球發送信息,告訴全宇宙:太陽係有一個地球,地球上住著人類。

在劉慈欣看來,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可能會招致巨大危機。如果我們要確保安全,可以把自己的星係封鎖在一個低光速的環境下,飛船飛不出去,任何消息都不會走漏,如此成為一個神秘的像黑洞一般的存在。

書中提到未來的人類坐在一種大型的飛船裏,長達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在太空裏航行,這樣的生活無疑會對人類心靈造成影響。“在心理層麵上,飛船成了宇宙中唯一的物質實體,宇宙變成了一間沒有邊界的空曠展廳,群星都像幻覺,飛船是唯一的展品。這種心理模型可能帶來巨大的孤獨感。”跟我們平常所想的幽閉恐懼症相反,在太空中飛行的人類,會覺得自己的一切都是透明的,因而產生暴露恐懼症。

劉慈欣在《三體》裏寫出了一種難得的詩意。比如,他寫冥王星上有一座人類保留的最後的紀念館,飛行船的光圈落到遠處黑色的長方形上,“這座黑色方碑是這片白色大地上唯一的凸起物,它有一種詭異的簡潔,像是對現實世界的某種抽象”。女主角說:“這東西我有些熟悉。”這東西我們當然熟悉,它就是人類的墓碑。

作者把毀滅地球文明和整個太陽係的人叫“歌者”,將所有在宇宙中發出信號、讓別人知道自己位置、招致毀滅的人叫“彈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