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2)(3 / 3)

(主講梁文道)

《6個人的小世界》

個體的自由意誌

鄧肯·華茲(duncanj.wattls),美國康奈爾大學理論和應用力學博士。他以數學的方式解釋了螢火蟲的發光、蟋蟀的叫聲,以及心律細胞的跳動如何自動調節出同步頻率的神秘現象等。

我們和它們真正的分別不在於基因數目,而在於基因的組合方式和彼此的網絡關係。

聯結理論是一門在過去十多年間發展特別迅猛的新學科,其特點是多學科跨越,從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一直到生物科學,還包括基因研究、資訊科學等,各種各樣的學科彼此打通。這個領域中有一位重要學者鄧肯·華茲,他寫過一本科普書《6個人的小世界》。

鄧肯·華茲最早研究的題目是蟋蟀的叫聲和螢火蟲的發光,現在他是雅虎公司的首席研究員。他橫跨了這麼多領域,做過這麼多事,你能大概了解聯結科學究竟要懂多少知識了吧。

鄧肯說,所謂的聯結科學,看起來研究的問題範圍很廣,其實隻是共同在問一個問題:個別事物、個別組成分子的行為如何結成群體行為。以前很多人以為,人類的種種社會行為都可以回到人類心理來解釋,而人類心理可以從大腦的生化運作來解釋,大腦的生化運作可以從人體的基本生理現象解釋,人體的生理現象可以還原到化學,化學還原到物理學,物理學還原到數學,形成一套逐漸簡化的科學觀念。但是當我們開始注意個別例子,研究生物的集體行為帶來的質變效果,就會了解這些簡化其實是行不通的。

人類基因學研究顯示,人類生命的基本密碼隻有三萬個,比以前任何學者猜測的都少太多了。而人類在生物學上會有如此複雜的表現,顯然不是個別基因元素造成的。從數字上講,我們的基因沒有比低級的有機物多多少,甚至和一些簡單的植物差不多。所以,我們和它們真正的分別不在於基因數目,而在於基因的組合方式和彼此的網絡關係。

傳統的社會科學在研究網絡問題時,都是把網絡當成一個結構,但往往忽略了這個結構是動態和發展的,沒有看到整個操作中個別分子的主觀能動性。比如米爾格蘭特的送信實驗[7],後來就有人質疑,認為這個結果不可靠。假如我今天有一封信要寄到波士頓的一個股票經紀人手上,我把它拿去給我們的攝像師,攝像師把信帶回攝影廠給了導演,導演回頭又給了燈光師,燈光師給了音效師,音效師一出門給了正在掃地的清潔工……那你說,什麼時候才能把信送到波士頓去?

所以這個研究忽略了一點,並不是任何一個人和我之間的距離都是六度這麼簡單。如果我把目標說得非常清楚--把信送到波士頓,那麼我傳給的下一個人就要先想辦法把信弄到美國去;弄到美國後,再下一個人就要想辦法聯係一些做股票買賣的人……這樣很有目標地聯結下去,就有點類似於互聯網的“搜索”方式了。

所以,米爾格蘭特對小世界的測試方法是一種“廣布搜尋”,而後一種方法是“目標搜尋”。目標搜尋更細致,並且說明在這個龐大的關係網中,每一個個體都不是沒有自由意誌的,隻不過個體的自由意誌回頭又陷入了龐雜的關係網中。

(主講梁文道)

《虎媽戰歌》

高壓式教育下的盲點

蔡美兒(amychua),1962年(虎年)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香檳,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她所撰寫的自傳體育兒經驗《虎媽戰歌》一書轟動了美國教育界,討論隨著《時代》周刊的參與達到了高潮。

學音樂是為了訓練孩子克服困難的意誌,而這些意誌能夠保障家道不會中落,孩子未來成功。

《虎媽戰歌》原本用英文寫成,在英語世界引起轟動。書裏講一個中國媽媽在美國和猶太丈夫生下兩個小孩後,堅持用中國的方式教育孩子。而所謂中國的方式是什麼呢?就是媽媽要像老虎一樣,跟孩子的關係不是愛護他們,而是隨時處在作戰狀態,對孩子進行嚴厲的管教,不能任意隨著他們的喜好去做事。

作者蔡美兒在耶魯大學法學院任教,老實說,她是我過去比較欣賞的一個作者,寫過一本討論全球化的著作《著火的世界》,批判西方中心觀念。沒想到這本書讓我看到她非常具有權威性格的母親形象,霸道又如此坦白,把很多盲點都暴露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