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孔子的樂論(1)(2 / 3)

葛兆光認為,亞細亞主義背後有著鮮明的政治立場,絕不是單純的思想和學術主張。我們太強調東亞三國的共通點--都生活在漢字文化圈,受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影響,卻忽略了三國的差異,而這差異之處正是值得關注的地方。

其實,自明末清初開始,東亞三國就越走越遠了。韓國開始瞧不起我們中國人,覺得你們怎麼都留起辮子來了?日本人同樣也看不起清朝統治下那些順從的漢人,覺得日本才是傳統華夏文化的中心。

(主講梁文道)

《中國人的精神》

祖輩如何看待中國

辜鴻銘(1857-1928),祖籍福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自稱“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在東洋,仕在北洋”。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用英文撰寫《中國的牛津運動》《中國人的精神》等,向西方人引介中國文化。

真正的中國人的精神就是赤子之心,我們都像孩童一樣過著心靈的生活。

在某種程度上,沒有人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們的祖國和我們的同胞。正因如此,我們也往往霧裏看花,對自己的事情反而看不明白。《中國人的精神》講的是我們的祖輩辜鴻銘老先生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

辜鴻銘生於1857年,恰是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始走向衰敗的時期。生在這樣一個令人遺憾的時代,辜老先生卻成長為一個學貫中西的人物。一方麵,他精通十幾種外語,能夠用英文與外國人爭辯幾小時;另一方麵,他又徹頭徹尾地維護中國傳統文化。辛亥革命之後,大家都把辮子剪了,他還留著,被人罵成“老古董”。

《中國人的精神》先是用英文,後來才翻譯成中文。辜鴻銘想以此書告訴西方人,真正的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可謂用心良苦。

辜鴻銘說,中國人最主要的精神有三種:deep,broad和simple。也就是,深沉、博大、淳樸。他甚至說,如果大家都來研究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深沉起來--美國人很淺薄;英國人將變得博大--英國人有些小氣;德國人將變得淳樸--德國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

這三種精神其實就是民族性格。在歐洲,有人曾把德國和意大利的民族性格放在一起比較,認為還是意大利人比較可愛,德國人太理性了。但正是由於這種理性,德國比意大利成功。於是歐洲流傳一句話:“德國人喜歡意大利人,但是不尊敬他們;意大利人尊敬德國人,但是不喜歡他們。”

西方人到過日本和中國之後,也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他們剛開始都比較喜歡日本,覺得這個國家秩序井然、彬彬有禮,但時間長了也許就不那麼喜歡了,覺得日本人冷冰冰的缺乏感性。而中國雖然髒亂,廁所很臭,待久了反而會被中國人的淳樸所感動。

辜鴻銘說,其實真正的中國人的精神就是赤子之心,我們都像孩童一樣過著心靈的生活。因此中國人對抽象的科學及哲學沒有興趣,在西方人最擅長的理性哲學領域一無所能,因為心靈與情感才是我們的長處,這也讓我們在生活的很多方麵保持著簡單和淳樸。

當然這是辜鴻銘一百多年前所描繪的。這一百年中,中國社會發生了很多變化。首先是兩場革命,辛亥革命以及後來的社會主義革命,中國人流了很多血,中國很多外在的東西也在改變,但內在的東西有沒有變化呢?

現在的中國人依然偏於感性,不擅長抽象思維,處理問題抓不到核心。辜鴻銘說,在中國人的文明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心靈與頭腦的衝突。我想,今天的中國人也依然如此吧。不管是青年還是老年,我們習慣於把複雜的事物簡單化,比如“憤青”情緒,那隻是心靈的感受,頭腦並沒有起什麼作用。

(主講邱震海)

《萬物》

中國藝術的秘密

雷德侯(lotharledderose,1942-),德國漢學家,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博士。著有《米芾與中國書法的古典傳統》《蘭與石--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藏中國書畫》等。

中國人很擅長把不同事物拚湊組合,看上去好像變化無窮,其實萬變不離其宗。

許多外國朋友去中餐館吃飯都會覺得奇怪,進了館子一坐下,送上來的菜譜那麼厚,裏麵提供的菜足有幾百樣。可是當你點完菜之後,這些菜都能迅速地在幾分鍾之內送上桌。這跟西餐廳完全不一樣,西餐廳的菜牌都極盡精簡,上菜也比中餐館慢得多。這裏麵到底有什麼玄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