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孔子的樂論(3)(3 / 3)

後來抗日戰爭爆發,薛顛和一些武林中人紛紛寫書,希望能把武功簡化了教給大家,一起抗日。的確,形意拳本來就是嶽飛傳下來的,目的就是要用於戰爭。不過現代戰爭都是槍炮戰了,在這種大背景下,武術隻能漸漸淪為一種表演。

(主講梁文道)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richardo‘gormananderson,1936-),生於中國昆明,美國知名學者,康奈爾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民族主義和國際關係,除《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外,還著有《比較的幽靈:民族主義、東南亞與全球》《語言與權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2]石介(1005-1045)北宋學者,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市)人,仁宗朝進士。石介推崇韓愈的”道統論“,稱堯、舜、禹、文、武、周、孔之道,才是”三才九疇五常之道“,把”佛、老妖妄怪誕之教“和”窮妍極態,綴風月,弄花草,淫巧侈麗,浮華篡組“的楊億”西昆體“美文,痛斥為”壞亂破碎我聖人之道“的罪魁禍首。著《中國論》曰:“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

[3]福澤諭吉(1835-1901),日本明治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慶應義塾大學的創立者。主張脫亞入歐,被日本稱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

[4]傳說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將之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均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左傳》記載,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首府洛陽的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莊王傲慢地說:“你不要自恃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王孫滿卻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於是莊王終於不再強求。這就是“問鼎中原”的典故。

[5]永字八法其實就是“永”這個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曾用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認為這個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

[6]衛夫人(272-349),東晉女書法家,名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家學淵源,傳王羲之少時,曾從她學書。衛夫人有《名姬帖》《衛氏和南帖》傳世,所著《筆陣圖》,眾說紛紜,或疑為後人偽托。《筆陣圖》雲:“橫”如千裏陣雲,“點”似高峰墜石,“撇”如陸斷犀象,“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雷奔,“努”如百鈞弩發,“鉤”如勁弩筋節等。衛夫人將“筋”、“骨”、“肉”之說引入書論,使之成為書法審美範疇,為後世的創作和欣賞開辟了新思路。

[7]山西名小吃“頭腦”,也稱“八珍湯”,傳為明末清初太原大書法家、思想家傅山創製。傅山精通醫術,尤善婦科。其母陳氏晚年多病,傅山潛心研究發明了“八珍湯”,為老母滋補調養之用。八珍就是羊肉、羊脂油、酒糟、煨麵(炒過的麵粉)、藕根、長山藥、黃芪、良薑八種原料,將它們燉煮而成的湯食據說有抑陰補陽、養氣補血、抗寒止咳的功效。

[8]中國的古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弦樂器,關於它的創製有“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傳說。《樂書》上也有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溪,斬而作笛”,此外,還有“女媧作笙簧”,伏羲“灼土為塤”等與音樂有關的故事流傳在民間。

[9]見《周禮·春官宗伯第三》:“樂師,掌國學之政。”

[10]見《史記·孔子世家》。

[11]原句見《論語·泰伯》。“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12]古琴唯一現存的文字譜為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調幽蘭》,現存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13]唐維祿(1868-1944),人稱“賽白猿”,天津寧河縣人,自幼務農,20歲師從形意拳大師申萬林習武學藝,在寧河一帶頗有名氣。學成後到漢沽的沿海漁村教武授徒、除暴安民,諸多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

[14]薛顛(1887-1953),河北束鹿縣(今辛集市)人,少年時讀過幾年私塾,不久棄文習武,拜李振邦、薛振綱為師,學習形意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