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真愛的功課(1)(1 / 3)

《真愛的功課》

什麼才是真正的和平

真空法師,越南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過比丘尼生活,1968年追隨一行禪師離開越南。

一個人從戰爭中學到的居然是連殺手都能原諒。在這樣的前提下,所謂和平才是真正的和平。

前不久一行禪師[1]帶著他的僧團來香港弘法,很多人都過去聽他的演講和開示。僧團裏有一位比丘尼格外引人注目,就是七十多歲的真空法師。她看上去總是笑容可掬,非常慈愛。《真愛的功課》這本書是真空法師的自傳,副標題叫“追隨一行禪師50年”。我們通過此書可以了解越戰前後越南的社會狀況,以及一行禪師和他的弟子們在那個時期的工作與生活。

說起越南佛教,中國人可能不大了解。它也屬於漢傳的大乘佛教,不過在越戰前後,當地很多佛教徒都放棄了與世無爭的寺院清修生活,積極參與各種社會運動,如同我們今天所說的人間佛教的另一個版本。

當時越南的僧人有很多驚世駭俗的舉動,有的還去自焚[2]。但這種行動並不是為了對抗某個目標,既不對抗越共也不對抗美軍,隻是希望雙方能夠被感化而放下屠刀。因為戰爭會讓很多平民百姓受苦,對交戰雙方來說也是很痛苦的。

《真愛的功課》記錄了很多諸如此類的悲慘往事。佛教徒們開始是遭到美國支持的南越政府的鎮壓,他們被看成是越南共產黨的傀儡。而越南共產黨取得政權之後,又把很多法師關押起來,再坐一遍牢,有些法師還被毒死。

真空法師說,那個時候她還年輕,想要學習英文,但一翻英文課本,裏麵全是空襲、機關槍這些詞。有多少人學英文會從這些單詞學起呢?這就是當年越南最流行的教材。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越南佛教徒對和平的呼籲變成了一種全世界的行動,一行禪師也通過這些行動為世人所知,還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1966年,一行禪師在華盛頓召開記者會,發表他的五項和平建議:一、美國應該發表聲明,幫助越南人民建立真正順應民意的政府;二、美國應該停止所有轟炸;三、美國的軍事行動應該隻限於自衛;四、美國應該明確表示會在某個時間撤走所有軍隊;五、美國應該幫助越南重建國家,但不附帶任何政治和意識形態條件。

聲明發表之後,南越政府當然把一行禪師他們視為叛徒,說他們都是越南共產黨的走狗。反過來,那些左派進步青年也指責他們,說他們呼籲停止戰爭就等於承認美國派兵的合法化。在他們看來,戰爭應該一直持續到美軍撤出為止。

那個時候真空法師還沒有正式出家,但已經是一個佛教徒,當時有一所給他們佛教徒辦的學校,叫青年社會服務學院。那兒的學生都積極投入和平運動,有的還冒著炮火到戰場上收屍、救護傷員,但這些佛教徒同時遭到兩邊政府的仇視。

1967年7月5日,學院裏的四個學生一起被殺了。那些殺手動手之前還問他們:“你們是青年社會服務學院的嗎?”他們說:“是的。”殺手說:“對不起,我們要殺了你們。”然後就開了槍。

事發之後,越共說這是cia(中央情報局)特務幹的。南越政府說,這是共產黨幹的,你們要譴責就譴責他們吧。而在佛教徒看來,不管是誰幹的,都是殘忍的暴力行為。為此,真空法師三天三夜沒有睡覺,自己禪修,思考這件事。因為從一個幸存者口中,得知殺手們說:“對不起,我要殺了你們。”她最後寫挽詞告訴大家說,我們要感謝這些殺手,因為他們說“對不起”,就證明並不是自願這樣做的,他們也是被迫殺人。我們希望這些人有一天會放下自己的無奈,參加我們的和平工作。

法師說得很好,沒有誰是天生的殺手,背後都是有很多原因的。一個人從戰爭中學到的居然是連殺手都能原諒。在這樣的前提下,所謂和平才是真正的和平。

(主講梁文道)

《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一個日本醫生發起的心靈運動

山本敏晴(1965-),出生於日本仙台,醫學博士,曾以“無國界醫師”、“日本醫療救援機構”醫師身份在阿富汗、西非等地進行醫療援助。著有《她們所夢想的阿富汗》《世界最短命的國家》等。

為了這朵花,世界上可不可以不再有戰爭?

曆史上有過不少這樣的例子,有些醫生突然發生轉變,立誌拯救國家和人民。比如孫中山和魯迅,他們開始都學醫,後來卻放下了這個行業,希望從醫治個別病人轉向醫治社會,醫治整個民族。

《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的作者是位日本醫生,也是一位“無國界醫生”[3]。他曾到過很多戰火連天的地方救護貧民,不僅醫治病人,還幫助當地人培養自己的醫生,建立醫院和醫療係統。但他最後發現,原來這些努力都不怎麼管用,他們在阿富汗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醫療係統很快就被戰火摧毀了。

於是山本醫生意識到,還是醫治人的心靈更重要。後來他發起了一個運動: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並用相機記錄了活動過程,希望通過藝術的方式感染世人。在柬埔寨,他交給一個小女孩一盒畫筆和一張畫紙,請她把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畫下來。小女孩就在教室的課桌上開始畫,最後她畫的是什麼呢?一所房子。房子前麵,她爸爸正在地上編竹子,原來一家人住的房子是爸爸一手用竹子編出來的。房子旁邊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很美。這就是小女孩心目中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