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真愛的功課(1)(3 / 3)

監獄生活讓曼德拉的心胸更開闊而非心懷怨恨。在羅本島的監獄裏,開始那些囚犯總是被典獄長欺負,後來典獄長離職時,突然用很溫和的態度對他們說,祝你們將來好運。曼德拉非常吃驚,隨即向他表示感謝。通過這件事,他才知道這些人並不是沒有人性,而是身上被強加了一些東西,他們的行為動機沒有那麼殘酷。

當然這種態度曾招致很多人的批評,認為他太天真了,是軟弱的表現,是對敵人罪行的姑息。但是曼德拉相信,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麵,哪怕是你的敵人,也可以在你的激發下顯現出善良本性。

(主講梁文道)

《獄中書簡》

對他者的責任

瓦茨拉夫·哈維爾(václavhavel,1936-2011),捷克劇作家,“布拉格之春”後發表“七七憲章”等自由言論批判捷克政府,1979年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半。捷克民主化以後,曾於1993年到2002年間擔任捷克共和國的總統。代表作有《乞丐的歌舞劇》《無權力者的權力》《反符碼》等。

我們對他人負有責任、懷有同情心這一點已經超出了自我意識之後的那個自我,是比自我在邏輯上更早存在的。

從古到今,我想全世界所有在監獄裏寫出來的文學作品、思想筆記或其他任何著作,加起來大概也能放滿一整座圖書館了。這座圖書館不妨就叫“監獄圖書館”。

監獄是一種很獨特的生存場所,身在其中的人與世界是隔離開的。在這種狀況下,人與自身可能也會隔離。這時候,人到底是清醒還是迷狂?他會用文字構建出一個怎樣的精神堡壘呢?

監獄書寫中誕生了很多重要作品,比如意大利共產黨前總書記葛蘭西[7]的《獄中劄記》就是學術界的經典名作。《獄中書簡》也是一本獄中名作,作者是捷克前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

哈維爾坐牢時給妻子奧爾嘉寫了很多信,這些信的內容很複雜。

哈維爾在很多人眼中是英雄人物,可是從信上看,他對自己的妻子簡直冷漠無情。入獄第一年的那些信上全是命令,讓妻子不要忘了給自己送這個送那個,甚至指揮她在外麵需要做的事情,看得人挺心煩。但是你要明白,妻子是當時哈維爾與外界聯係的唯一管道,他的一切要求都集中在這個管道上,整個人也就顯得特別刻薄。後來他也意識到這個狀態,有一封信他說要寫一個劇本,關於監獄的。坐牢的人去寫一個關於坐牢的劇本,自己也覺得可笑。但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監獄環境就是人類普遍境遇的隱喻。從這些信中可以看出哈維爾受過的哲學訓練,他常常使用一個存在主義詞語“拋擲”。人就像被拋擲到這個世界上一樣,監獄就是一個人被狠狠地拋擲到孤離陌生狀態的隱喻。在監獄裏,一個人隻能不停地麵對過去和回憶,因為眼前沒有什麼新東西,未來也隻能是編織的一些幻想。

哈維爾發現,身陷囹圄對生活的影響程度遠遠超出自己的預料。它滲透了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麵,從清晨到傍晚,從活動範圍、行為舉止、日常習慣到生活方式,簡言之,它滲透到一切當中。不管他在思考什麼,總能在這些思考中發現深陷囹圄留下的痕跡。它一直在那裏,仿佛咒語一樣無法脫身,甚至睡覺都躲不開。

因此他說,監獄給我提供了一個不可避免的框架、背景或坐標係,就像現象學中講到的地平線概念。牢獄成為他生存的地平線,決定他的存在,無孔不入地滲透他的思考、情感以及對世界的認知。

他講到有一天跟太太會麵,感到特別緊張,很不自然,完全不像他們以往相處的狀態。他感到很抱歉,同時也疑惑,本來他和獄友們都好好的,為什麼在探望那一刻會變得這麼古怪呢?那是因為他們突然間接觸到了一個刺破監獄狀態的人。很多人坐牢都難免越坐越褊狹,越坐越悲憤,也許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監獄怎樣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這種影響效果比身體所受的苦還要深遠沉重得多。

捷克有很多知識分子都深受德國現象學影響,其中有一個人發揮了重要作用,就是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的學生帕托契卡[8]。他把現象學帶到了捷克,作為一個異見分子,他在大學沒教多少年書就轉到地下了。哈維爾是他的學生,深受現象學一脈的影響。

《獄中書簡》的後半部幾乎全是哈維爾一個人的哲學思考和對話,信寫給妻子不過是個借口,寫給誰並不重要,這隻是他繼續思考的一種方式。哈維爾在獄中對很多現象進行了觀察,比如有一天他跟囚犯們看電視新聞,報天氣預報的播音員說著說著突然卡殼了,聲音消失,隻剩下一些畫麵。意識到這個情況後,她非常尷尬。如果導播有經驗,這時候應該馬上切掉畫麵,但是導播沒有處理,觀眾們就一起看著這個播音員在屏幕上沉默著。最後,她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