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妻子曾問,在經曆十年或二十年的變化之後,這種契約還能滿足我們嗎?他說:“如果你和一個人結合在一起,打算度過一生,你們就將兩個人的生命放在一起,不要做有損你們結合的事情,建構你們的夫妻關係就是你們共同的計劃,你們永遠都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重新調整方向。”你們怎麼做,就會成為怎樣的人,這幾乎就是薩特的哲學,高茲如是說。
他們的關係後來演變成什麼樣了呢?作者說:“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夫妻關係的基礎也經曆了改變,我們的關係成了一張濾網,我與現實之間的關係都要經過這張濾網。”也就是說,他們的愛情關係使得雙方可以擁有自己的小世界,這個世界是完全不需要任何社會文化定義的。在這裏,兩個人彼此沉迷,互相歸屬。
書有大概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作者的懺悔,他後悔自己年輕時寫了一本書,說他們的愛情是可有可無的。他非常後悔當年為什麼要那樣寫。那時候他還很年輕,剛剛躋身學術圈,他認為“我對你的愛不討我喜歡,我不喜歡愛上你的自己”。
後來,他反思這個想法。他說,那是因為“第一次我深深愛上一個人,同時也得到這個人的愛。以前我覺得這樣的故事太平庸、太個人、太普通;相反,失敗的、不可能的愛情,才是高貴文學的範疇。
我一向隻在失敗和虛無之美中感覺自在,而不是在成功和肯定之中。
我必須位於你我之上,不惜以損害我們、損害你為代價,借助超越我們個體存在的思考”。
這是小說最為動人之處,作者顯然還保留著作家的虛榮和思想家的自我意識,但他最後的選擇很簡單,就是放下自己的書寫生涯,去麵對一段平凡而深刻的愛情,陪妻子度過人生中最後一段時光,然後共赴黃泉。
(主講梁文道)
《森林日記》
真正的謙卑
朱台翔(1950-),畢業於淡江大學數學研究所,曾任職於格致中學、銘傳商專及淡江大學,1990年任森林小學校長、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著有《森林行吟》《教出會思考的小孩》等。
能保持一種真正的謙卑而不是偽裝做作,這種品質非常重要。
我對教育界一直非常向往,但我至今不敢回到這個行業中。我覺得做一個好老師真的不容易,他至少得能隨時隨地地反省和批判自己,能保持一種真正的謙卑而不是偽裝做作,這種品質非常重要。
我以前教書的時候,有一次在課堂上讓全班同學一起討論,大家一塊兒設計一所心目中最完美的學校,從教學內容到校園環境,甚至連製服是什麼樣的這種細節都想到了。也就是通過這個實驗,我發現要建立一種現存體製之外的烏托邦式的教育真的很難。
美國建築大師路易·康[10]說過,最早的學校其實是森林,最早的老師也不知道自己是老師,隻是坐在樹下休息的時候順便開始說故事而已。久而久之,那些想繼續聽他說話的人就被認為是學生了。現在台北真的有這麼一所森林小學,那是一所非常特別的小學,一群熱愛教育的人因為無法再忍受過去那種填鴨式灌輸的教學方法,無法再忍受用機械化的方式對待學生,就開設了這樣一所體製外的小學。
《森林日記》講述的就是在這所小學裏發生的事,作者朱台翔是學校的創辦人。她在書裏記錄了很多趣事,比如學校的開學典禮就是闖關,學生要分組,一關又一關地分別去闖校長辦公室、老師辦公室及圖書館。在每一關,老師都會想出一些難題為難這些學生,要全部答對了才能過關,全部過關了就順利地開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