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望駝城(長篇文化散文連載)(1 / 3)

回望駝城(長篇文化散文連載)

草原文脈

作者:鄧九剛

編者按:新年伊始,我刊開設了“草原文脈”這樣一個欄目,旨在刊登反映和弘揚內蒙古草原文化精髓的優秀文學作品。我區著名作家、文化學者鄧九剛老師奉獻了他的最新力作《回望駝城》。鄧九剛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便以他的“駝道”係列小說而蜚聲文壇,在繼長篇曆史小說《大盛魁商號》、長篇文化散文《茶葉之路》後,這是又一部以北方茶葉之路為背景的大文化散文。茫茫草原丘陵、悠悠戈壁沙漠,夢幻般的駝鈴、首尾不能相望的駝隊,以及那些把性命掖在褲腰帶上闖蕩駝道的漢子和商賈們,就像一首永不消散的音樂,回蕩在曆史深處。從本期開始將以連載的方式連續刊出。

1

還是在童年的時候我就聽父輩說過,在後草地曾經有過一條商道在那裏穿越;我生活的城市呼和浩特北麵橫亙著一條山脈——大青山,從大青山北麓向北延伸是綿延不絕的草原,被當地人稱作後草地。——那是一條由商人和駝夫以及他們商隊中的駱駝與狗的綿軟的蹄掌、馬匹角質的硬蹄踩踏出來的道路。這條道路由歸化城(現呼和浩特)出發,穿越茫茫的蒙古高原和極寒的西伯利亞大地,向著太陽沉落的西方挺進;商路越過歐亞大陸的分界嶺烏拉爾山,一直通向歐洲的曆史名城莫斯科,可謂是迢迢萬裏。西伯利亞的勁風迎接著駝隊,商旗發出的獵獵聲響劃破了荒原深處的沉寂,駝鈴悠悠驚散了棲息在草灘上的鳥獸,受驚的黃羊群奔跑起來,它們的黃色的脊背聯結在一起就像湧動的潮水。……這景象就像一個美麗的童話牢牢地印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她就是駝道。

進入20世紀80年代,我已經成長為一個雄心勃勃的小夥子,我開始尋找她。冥冥中我覺得她一定會有更多的故事告訴我,在她沿路的草叢中一定隱藏著許許多多的秘密。那時候我的本意是將這些傳奇故事拿來用作我寫小說的素材。作為一個作家,我把這條商道當作最珍貴的素材倉庫。我相信駝道上所發生的那些傳奇故事一定能幫我吸引住讀者,事實上我真的寫了許多“駝道小說”,像《駝道》《駝路歌》《駝村》《駝殤》《駝幫》以及《大盛魁商號》《走西口》,加起來有三百餘萬字。關於駝道的小說我肯定還會接著寫下去,因為這個素材倉庫對於我來說真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但是對駝道的尋覓卻是異常的艱難和曲折。為了尋找她,我騎著自行車走遍了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我或騎馬,或騎駱駝,或坐汽車、火車,從呼和浩特到山西的忻州、太原、祁縣、平遙、太穀直到湖北的漢口;為了尋找她,我騎著馬走遍了內蒙古西部的草原和沙漠,在中蒙邊界附近我迷失過方向,烏蘭布和沙漠裏留下過我的足跡。我追尋的足跡沿著北京通往莫斯科的鐵路一直延伸到了俄羅斯的境地;為了尋找她,我花掉了無以計數的美好時光,將近30年的時間裏前前後後訪問過數千名長者,他們大都是從駝道上退下來的老商人和老駝夫,也有熱愛呼和浩特曆史文化的學者、專家。他們是業已逝去的世界的見證人和研究者,是本土文化的守望者。他們都是我非常敬重的人!

在呼和浩特市檔案館裏,在那些幾十年未曾有人觸動過的掛滿塵土的曆史文獻的紙堆中,在許許多多老年人的回憶中,在法國的日本的俄國的包括蘇聯許多學者、專家的著述中,我找到了一個又一個的證據。散布在大地上的駝道確確實實是存在的,它綿延了數百年,它就橫亙在山西通往中原大地的山穀間,它就隱沒在蒙古高原茫茫的草叢裏,它就鋪展在騰格裏沙漠的沙海中,它就伸展在西伯利亞寒冷的荒野上。

其實,這條被呼和浩特人稱作駝道的道路就是後來名聲卓著的茶葉之路。習近平主席把她稱為“萬裏茶道”。這些年關於挖掘茶葉之路文化遺產、複活茶葉之路的活動非常頻繁,參與者除了中國茶界的人士還有來自俄羅斯、蒙古、美國、日本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以及學術研究機構。旅遊界的人士和一些地方政府也參與進來了。

今天,當我們來談論“茶葉之路”的時候,大家已經習慣將她放置於世界近代史和歐亞大陸廣闊的時空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和研究。否則,我們就難以認清她的真正本色,甚至會誤以為她隻不過是一條遠離我們這個時代,商人們偶爾穿越的荒僻的小道。茶葉之路與絲綢之路存在著某種本質的區別。或許可以這樣說:漢唐以來以長安為樞紐通往歐洲的絲綢之路,由於她悠久的曆史和巨大的文化、政治影響而充滿了絢麗的浪漫主義情調;而在17世紀末我國清代(康熙早期)在世界上最大的陸地歐亞大陸上興起的茶葉之路,則自始至終洋溢著可貴的現實主義精神。

在整個清代,四通八達的駝道使歸化城成為八方通衢之地。無論是中原、沿海、南方諸地,甚至在遙遠的歐洲城市莫斯科,那裏的人們對歸化城這個名字都不感到陌生。莫斯科人習慣把呼和浩特稱作是“科科斯坦”。400多年的漫長時光,在北京、天津、漢口,在二連浩特、烏蘭巴托、恰克圖……,那裏的人們每天都可以看到來自歸化城的駝隊。北京、天津、漢口的老照片都能找到駱駝的蹤跡。

400年間,關於歸化城駝運的規模和發展,不同時期的文獻有著不同的記載。但是有一條是確定的,那就是,在整個清代呼和浩特是蒙古高原通往中原和西伯利亞的交通樞紐。駝道、羊道、馬道、營路和驛道在這裏縱橫交錯。追溯她的曆史可以在元代、南北朝甚至漢唐時代找到她的源頭。而在整個清代當呼和浩特成為蒙古高原上藏傳佛教的中心的時候,這裏很快就發育成為北方最為重要的商城。隨之形成物流的中心,於是越來越多的從事駝運的商人和商號聚集在這裏。呼和浩特長時間地聚集著數量龐大的駱駝集群。據著名的史誌學家劉映元老先生撰文記述,呼和浩特在清代某一個時期擁有16萬峰駱駝!毫無疑問這個數字背後顯示的是龐大的運力。而著名曆史學家盧明輝老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記載,呼和浩特在清代某個時期曾經擁有駱駝多達20萬峰。

盧明輝老先生在他的著作《旅蒙商》一書中記載:“捱至十九世紀的後半葉,歸化城專營駝業運輸的字號尚有:萬盛泰、昌盛源、義和榮、元盛昌、興盛茂、義昌瑞、福德堂、和盛公、福盛魁、萬有堂、德厚堂、貴元堂等數十家。他們多則每個字號擁有駱駝七八百峰至數千峰,少則百餘峰至二三百峰。還有數十家字號聯合成立的駝業運輸公會,名為集錦社,該公會擁有39家駝戶為會員。這些駝業字號和公會,共計約擁有20萬峰駱駝。其中十四五萬峰為常年‘跑外路’,即來往於外蒙古和俄羅斯各地。另有四五萬峰駱駝為專門‘走西路’的駝隊,所謂走西路是指赴新疆古城、伊犁、塔爾巴哈台、烏魯木齊等地以至遠赴西亞各國的駝隊。……”

我在內蒙古檔案館的文獻中查到,民國初年呼和浩特的養駝戶還多達五百餘家。這些養駝戶散布在玉泉區、回民區、新城區的大街小巷,散布在呼和浩特周邊的許多村落。像麻花板、廠漢板、攸攸板、水泉村……,那時候全都是地地道道的駝村!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癡迷於這座城市呢?這座城市的文化塑造了我的文化人格,同時這座城市的文化曆史,賦予了我幾乎所有作品的素材。我為什麼不感激它呢?所以我要感恩於呼和浩特,作為一個呼和浩特人我要感謝它,感激這座母親城。我當然熱愛它,當然要研究它。

2

駝道的繁榮來自商業的發達。商業的發達來自於各地區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就是說時代賜予呼和浩特商業和物流崛起以絕好機遇。據不完全統計,從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60年代,僅在漠北地區定居的來自我國內地的商號即多達五百餘家。俄羅斯商人7000餘人,公司30餘家,再加上本土蒙古族商人,活躍在茶葉之路上的商人加在一起多達20餘萬人。這些商人不僅在歸化城、包頭、多倫諾爾等城市設棧經商,而且在庫倫(今烏蘭巴托)、恰克圖(俄羅斯城市)、烏裏雅蘇台(蒙古國城市)、科布多(蒙古國城市)等地建築了許多寬敞的店鋪、貨棧和住宅,形成了蒙、漢、回、俄羅斯等族進行貿易交換的買賣城。

茶葉之路從明代萬曆年間草創,到民國三四十年衰落,經曆了400年的曆史演進過程。在此期間,沙漠之舟——駱駝和辛勤的駝工踩出的駝道不止一條。記得我在上個世紀80年代采訪老駝夫們的時候,他們幾乎人人都能講出駝隊的行進路線,簡直是滾瓜爛熟:“……出了歸化城,一路向北,過了達茂旗,走上幾百裏路就是戈壁。有18站沒有河水,需要人工打井。這就是所謂的戈壁。走出戈壁不遠,有一站叫好得賴,這裏隻有一口井。到了二十七召河才有河水。過了二十七召河就入了山。在烏裏雅蘇台東南路上,還有雪山。這條駝路路線長,很難走,要是自己沒有大量的運輸工具,或是有運輸工具而沒有豐富的經驗和相應的設備,是不容易通行無阻的。……”

茶葉之路以茶葉命名,其實茶葉隻是代表,更多的日用百貨數量非常龐大,種類也非常繁多。向北流動的貨物中茶葉主要采自於福建、湖北、湖南、雲南、安徽等地,而大量的糧食則是來自河南、江西,布匹和絲織品則是來自山東、江西和浙江,生煙、陶器、瓷器來自河北、山西,麵粉來自陝西,金屬器皿和寺廟之用的供佛用品大部來自於江浙,綢緞、蔗糖則是產自兩廣。……所有這些貨物全都通過舟船、馬車、驢騾和駝運完成遠距離的運輸,造成歸化城、張家口、多倫諾爾等城市百貨雲集的局勢。然後又通過駝運把這些貨物運往蒙古草原的角角落落,運往俄羅斯廣袤的西伯利亞乃至歐洲腹地。據俄羅斯有關資料顯示,在17世紀到20世紀,俄羅斯年平均進口中國茶葉即達60萬擔至80萬擔。

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間,僅張家口一地,每年運往漠北和西伯利亞的磚茶即達40餘萬箱。以每箱裝27塊,每塊重1.5千克計算,運量計12600餘噸。運往喀爾喀蒙古的綢緞、布匹、茶、煙、糖等生活用品,計銀約2083.1萬餘兩。這是一條雙向流動的河流,龐大的物流湧向北方的同時,也有由西伯利亞、喀爾喀蒙古通過歸化城、張家口和包頭、多倫等城市轉銷內地的各種商品,包括牲畜、皮毛、藥材等,約折銀超過1767.5萬餘兩。17世紀中葉以後還有大量產自南西伯利亞烏金斯克的小麥輸往中國內地。而通過歸化城運往內地的商品,僅僅羊一項每年就高達50萬隻到80萬隻以上。

所以,清乾隆中期以後,由於茶葉之路上的經貿活動進入繁榮階段,茶葉之路沿線都能夠做到穩定暢通、站段固定,逐漸形成為我國中原內地與西北蒙地以及俄羅斯商貿的最大經濟動脈。

——這就是習近平主席所講的“中俄世紀大動脈”。

大盛魁商號是呼和浩特專事外貿較早的駝幫商號之一,大約始創於順治、康熙年間,興旺於乾隆時期。大盛魁創建人為山西省太穀縣王相卿和祁縣張傑、史大學等。總號設在呼和浩特,在武漢、長沙、包頭、張家口、北京等地設有國內分號,在外蒙古的烏裏雅蘇台、恰克圖等地設有分號。大盛魁商號自己擁有將近兩萬峰駱駝。大盛魁除了經營駝運外,還開有錢莊、票號、貨棧、綢布莊等,還有牲畜店等。從業人員多達六七千人,年貿易總額達1000萬兩以上白銀。

呼和浩特地區早期與大盛魁齊名的駝幫商號還有元盛德和天義德。除了這幾家超級商號,在呼和浩特專門從事對蒙俄貿易的中小商號還有百十多家。

在呼和浩特從事駝運業的還有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回族人的駝運商號。回族是一個特別擅長經商的民族,他們從事駝運業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的初期,隻不過當時他們不是茶葉之路上的貿易主力。呼和浩特市回族駝運業初期,隻以短途運輸為主,自備幾峰駱駝,販運日用雜貨,跑前山後山也就是武川、四子王旗、陶林(今察右中旗)一帶,出售或換回山貨、農牧產品。但是在諸如大盛魁等大的駝商商號裏,回族駝工和管理人員卻也不少。他們以自己的辛苦和經驗,奔走於駝道上,為茶葉之路的開辟和繁榮,立下了汗馬功勞。

呼和浩特市回族駝運業的鼎盛期出現在民國18年至民國26年,也就是公元1929~1937年之間。究其發達的原因大概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平綏鐵路即北平—綏遠段已開通,呼和浩特已與內地,如平、津等地有鐵路相連,呼和浩特市作為內地貨物運往新疆和新疆貨物運往內地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其經濟地位非常突出。據有關資料統計,民國19,20、21年也就是1930~1932年,每年從新疆、甘肅、寧夏、青海運入呼和浩特,然後轉運北平、天津的皮張達170萬張,羊駝絨、毛等達2061萬斤,各種藥材達422萬斤。其中僅新疆運來呼和浩特進而轉運內地的貨物每年即達282噸。而由天津運來呼和浩特然後轉運西北地區的貨物運量與東運的相當,每年也高達272噸。

例如民國21年,也就是1932年,天津運來呼和浩特市的計有洋布45715匹,土布87181匹,棉花12814斤,磚茶7735箱,其他類茶葉13485斤,冰糖59076斤,紅白糖1320591斤。以上東西流向的貨物的總運價約817萬元。

歸化城規模大的駝戶,有數百甚至上千峰;規模中等的,有數十峰;也有養三五峰的小駝戶。大體上是漢民駝戶少,每戶養駝多;回民駝戶多,每戶養駝少。他們根據駝數量多少,組成大小不等的駝運店,自辦短途運輸或被雇用。養駝是件很辛苦的事。母駝孕期13個月,一般春季產羔,接羔保育需十分精細。春季又要剪駝毛,一般每駝產毛4~5千克。清明節前後,要給駱駝灌大黃、綠豆湯、麻油等,以利清熱消火。駝隊回來後,要給駱駝放青,使其恢複體力。此外,還要經常對駝鞍、駝屜進行修理備用。駝鞍不用解釋,就是駱駝鞍子,駝屜是用駝毛製成的墊子,長約一丈,寬約三尺。駱駝行進時鋪在駱駝的背上防止駝背被磨壞。這種駝屜還有一個重要用途,就是駝隊宿營,駝夫睡覺時把它鋪在地上當毯子用。駝毛製品是很隔潮的。

在茶葉之路上,所有這些物資的長途運輸全都依賴駱駝來完成。駱駝這種動物優點也實在太多,不僅形體高大,肌肉發達,嗅覺靈敏,負重量大,而且能忍饑挨渴。在飼養方麵駱駝耐飼料粗放,不懼嚴寒酷暑,善走沙漠戈壁。駱駝最讓人喜歡的是性格溫順,善解主人意圖,且忠心耿耿,因而又有“義畜”之美稱。駱駝可以騎乘、挽車、馱載貨物兼用,日行最多可達一百二三十裏,挽用時每車可拉一千七八百斤,馱用時可載300多斤。駱駝在沙漠和荒原行進可以一周不補水草仍行動自如,這是任何其他動物都無法做到的。駱駝從7歲成年後可役用,長達3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