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望駝城(長篇文化散文連載)(2 / 3)

3

以歸化城為起始點,駝道在蒙古高原上通往漠北的駝道主要有3條,通往漠西的也有3條。通向蒙古國東部草原的駝道有4條。往東通往京津冀、通往漢口的駝道也有六七條。密密麻麻的駝道縱橫交錯布滿了草原大漠、平原山地。有的駝道為公眾共享,而有的駝道甚至為某家商號獨享的秘密。每條線路上的站段,在這幾百年中雖有變遷,但整條線路走向大體是一致的。現在我把這些駝道簡略地梳理一下:

從歸化城通往漠北的主要駝道有3條,其中流量最大也是最有名的是歸化通往烏裏雅蘇台的駝道。烏裏雅蘇台是蒙古國的一座城市,位置在蒙古國的西北部。無論是過去的400年還是現在,烏裏雅蘇台的經濟地位都十分重要,它是蒙古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烏裏雅蘇台的特殊地位還在於她是茶葉之路培育起來的一座城市,在駝道開通之前這座城市是不存在的。

從歸化至烏裏雅蘇台的駝道全程約5320華裏,總共是60站段。它的地理路線是這樣的:歸化(呼和浩特)—可可以力更(武川)—召河—察汗討勒蓋—後白彥不浪—此老溫圪楚—貝勒河—哈莫烏素—塔拉賽汗—察汗烏素。從察汗烏素以北駝道就進入蒙古國地界。然後依次是章茂公—申圪龍兔—哈拉腦包—哈同不浪—圪圖爾烏素—畢令達賴—合畢勒格爾—察不氣執—十八圪台—台路閃月—不力圪速太—納倫不浪—什洛圖……以下各段站就不一一列出。

呼和浩特老輩人習慣上也把烏裏雅蘇台稱作前營。這是因為康熙皇帝帶領軍隊征討噶爾丹的時候在這裏紮過大營。

蒙古國西部還有一座重要城市叫科布多,歸化城的老輩人稱其為後營。也和康熙征討噶爾丹有關。由呼和浩特至科布多的駝道,全程約6620裏,總計是73站段。途經站段名稱如下:歸化(呼和浩特)至格裏塔拉,共54站,這54站和歸化通往烏裏雅蘇台的站段重疊,長度約4950裏。從格裏塔拉開始,科布多路與烏裏雅蘇台路就分道了。

通往科布多的駝道從格裏塔拉左拐向西行70裏到達一個叫川鏡的地方。然後經察汗哀勒更—古箭—天靈—心爾把子—阿達圪不貴—駝累口—奎素—雅素腦包—阿貴溝爾貝—可可河—劄勒格—集勒蓋哀更—烏蘭不浪—劄汗不浪—奧什—補倫—劄康爾忽洞—科布多。

呼和浩特通往新疆的駝道當地人稱作大西路。

大西路由歸化至古城子,共計是72站,全程約5430裏。古城子就是現在的新疆奇台縣,這條駝道途經站段是:歸化城—可可以力更(武川)—召河—頭號爾—黑沙兔廟—百靈廟—一棵襯—塔布板申—伊克淖—羊腸子溝—公忽洞灘—海流兔河—紅古爾鄂博—黑沙兔—摩爾古沁—烏泥烏素—忽爾洞—挨力素忽洞—阿貴爾湖—賽圪帖爾。

在賽圪帖爾以北就進入蒙古國地界了。接下來的行程依次是吉爾裏卯獨—保爾津—夾剛爾兔—勿藍鄂博—拖累不拉—爾德尼不拉—勿蘭忽洞—博爾丹梁—卯爾古沁—土不氣—哈塔不蓋梁—把圪力爾忽洞—紅古爾嶺—速力貢爾。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從速力貢爾站開始至哈拉紐獨站,人稱三不管地界,原因是草原上各個行政旗在這段地區相互之間並沒有確定界標。加之這幾站人煙稀少,常有土匪出沒,駝隊容易被搶劫。一般有經驗的領房人經過這裏時都要督促駝夫快走,所以這段駝道又被稱作是“緊八站”。意思就是駝隊要趕緊地走路。

“緊八站”之後接著是烏蘭淖、玉石窪、普圪貼爾、卯獨鄂博、哈拉紐獨、察汗討勒蓋、察汗不拉、忽洞科布爾、白彥科布爾、賽忽洞、錫鈕烏素、速紅兔、烏什克、小拖累、趕隻汗卯獨、紅淖、甲拉孟、蘇計、甲會、老龍鄂博……以下各站段也不一一列出。

呼和浩特通往新疆的駝路還有一條小西路,也是歸化至古城子,全程約5470裏,總共72站,途經站段名稱如下:

歸化—可可以力更(武川)—召河—頭號爾—黑沙兔廟—百靈廟—烏蘭不浪—庫倫格爾—伊肯不拉圪—張茂忽洞—烏蘭閃丹—賽忽洞—什拉哈達。從什拉哈達往北就進入蒙古國地界了。

小西路行至哈拉紐獨站,與大西路線合並,以後34站,與大西路行走同樣站段。

草原上的駝道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政情或氣象地理的變化而變化,在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以前大西路、小西路,一直是呼和浩特進入新疆的主要駝運通道,它基本上是沿著內、外蒙古邊界行走,時而在內蒙古,時而在外蒙古。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之後,呼和浩特的駝隊就不能再進入外蒙古行走,駝隊隻能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沿著舊駝路南側沿邊境中國一側,重新辟出一條新的駝道。這條新的駝道是從呼和浩特出發經達爾罕、茂明安、烏拉特旗,然後進入寧夏、甘肅,最後進入新疆。這條路主要是呼和浩特的回族駝工,曆經千辛萬苦闖出來的。這條新路不但水草不好,經常會遇流沙擁阻,還時有劫匪出沒。

以上這幾條駝道還是我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訪問了大駝商曹夢麟、領房人趙長子、劉瑞,老駝夫閻萬山和文化學者郎正之先生等人的記錄,我隻是做了粗略的整理。當時趙長子老先生住在呼和浩特回民區大泊坑附近,他的孩子在體委工作。閻萬山則是著名的駝村廠汗板的老駝夫。郎正之先生是回民中學的教師。由於時代久遠,我所作的筆錄難免會有疏漏,加之過去蒙古語與現代蒙古語地圖所標地名有所差異,而且還存在過去喀爾喀蒙古語與現在內蒙古蒙古語的差別。但是駝道路線大方向是不會錯的。後來我還查過《歸綏通誌稿》,該書有關駝道的記載與老駝夫所述大致相同。

我訪問過的老人裏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曹夢麟和劉瑞兩位,他們全都是回族。曹先生是清末呼和浩特地區最大的駝商“德厚堂”最後一任大掌櫃,號稱呼和浩特的末代大駝商。而劉瑞則是呼和浩特最後的領房人,我訪問他那年老先生已經高壽96歲。那時候劉瑞家住回民區寬巷子。其實我在少年時代就經常看見劉瑞老先生,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劉瑞老先生是住在呼和浩特新城的,他家與我家也隻是隔著一條街而已。劉瑞老先生也是我父親的知交,都是在駝道上摸爬滾打過的人。

郎正之先生是大盛魁著名大掌櫃段履莊的兒子段近民的同學。他告訴我,抗戰時期山西軍閥閻錫山曾經朝大盛魁大掌櫃段履莊借過錢。日本人占領歸綏後,郎正之和段近民逃亡重慶,臨行段履莊囑咐兒子如遇困難可以找閻錫山求助。但是當郎正之陪段近民在重慶找到閻錫山以後,閻錫山隻給了段近民五塊大洋。為此段近民傷心地掉下了眼淚。這個山西軍閥不僅摳門還不大講信義。

駝隊的組織結構大體是這樣:一鏈子又叫一把子約計十八九峰駱駝,由一個駝倌牽引。運羊馬的駝隊就是駝倌。皮毛房子用著一百五六十峰駱駝,一鏈子約計十五峰駱駝,也由一個駝倌牽引。

每頂房子的組織是這樣的:有一領房子的,隻有一個班頭,一個先生騎著馬。班頭管理引路、尋水及安排食宿的事,先生負責給駱駝治病和給馬釘掌的事;領房子的負領導的責任,騎駱駝不騎馬。因駱駝能多帶些行李和食品,比較舒適。還有輪流下夜和挑水做飯的營生全由駝夫輪流擔任。一隊駱駝帶七、八或十來個巨獒,作為夜宿防狼之用。駝隊走的時候,按人數預備兩個月的白麵、蓧麵、炒米和相當數量的黃醬、黑醬,同時還炒些豬羊肉兩種炸醬,吃光之後,隨時在駝道上和牧人買羊,陸續再炒肉醬。

4

17世紀茶葉才進入俄羅斯。在俄國沙皇伊萬雷帝時期,俄羅斯的人們隻是聽曾去過中國的使者講過關於茶葉的事情,據說中國人非常喜歡飲茶。1638年,蒙古金帳汗國通過試著送給沙皇米哈伊爾·費奧爾多維奇3普特茶葉(俄國重量單位,每普特相當於16.38千克)。這是茶葉第一次進入俄羅斯,當時無人知曉茶葉的用途。後來醫生用茶葉給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治好了大腸疾病,於是茶葉就在俄羅斯得到了認可,但起初是在貴族中間用作草藥。

駝城呼和浩特400年來的曆史無論從哪個角度談論,都繞不開阿拉坦汗這個人物,他是草原400年來最為重要的政治家,他執掌權柄所實行的諸多政策對於當時以及後來草原社會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有必要對其人其事作一了解。

首先,發生在明隆慶五年(1571年),草原與明王朝之間的成功和解,結束了長達百年的政治對峙,結束了數十年的殘酷戰爭,結束了生靈塗炭的悲慘曆史。為了這一天的到來,阿拉坦汗付出了幾十年的努力。在尋求和解的道路上阿拉坦汗始終扮演了積極主動的角色。和解一旦達成,雙方立即商定,開辟大同鎮得勝口、宣化鎮張家口、山西偏關鎮水泉營、右衛殺虎口等11處關口為“馬市”“民市”和“日市”等互市場所。對話代替了戰爭,商貿代替了兵戈。馬市為官方交易的場所,民市和日市則為民間自由交易的場所。堰壩拆除,經濟和商貿的河流嘩嘩啦啦地流淌起來。

說起來容易,其實明蒙議和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1541年也就是嘉靖20年,阿拉坦汗第一次請求通貢互市。到1571年“隆慶議和”,中間經曆了整整30年的漫長時間。

1566年嘉靖皇帝死,隆慶朱載垕繼位才使事態發生逆轉。由張居正插手,最終促成隆慶議和的成功。議和一旦成功,明王朝即應阿拉坦汗之請,開宣化、大同、張家口互市。當年阿拉坦汗即向內地出售馬匹2.8萬餘匹。換回綢緞、茶葉、布匹、糧食等日用品。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阿拉坦汗用馬匹換到了內地生產的鐵鍋。百年戰爭,明王朝對阿拉坦汗實行經濟封鎖,草原牧民生活困頓,甚至到了幾家人家合用一口鍋做飯的境地。互市一開,猶如久旱逢雨。

還有一件大事,就是阿拉坦汗西迎活佛。1571年,阿拉坦汗派出的使團到達拉薩,邀請活佛索南嘉措到青海與阿拉坦汗相聚。大家知道1571年也正是阿拉坦汗與明王朝達成和解的時間,也就是著名的隆慶議和的年份。使團1572年返回土默特。1575年,69歲的阿拉坦汗決定親自前往青海與活佛索南嘉措相見。臨行阿拉坦汗把主政的權力交給鍾金哈屯,也就是著名的三娘子。鍾金提出建城建議,阿拉坦汗也把建城事交給鍾金。三娘子(1550~1613),史稱“鍾金哈屯”“也兒克兔哈屯”“克兔哈屯”等。她是明代蒙古瓦剌奇喇古特(土爾扈特)部哲恒阿噶之女。

1578年青海湖畔,阿拉坦汗終於與活佛索南嘉措相見。於是互贈名號,阿拉坦汗贈索南嘉措“聖識一切瓦其爾達賴喇嘛”。“達賴”蒙古語意為大海,這就是達賴喇嘛的由來。索南嘉措贈阿拉坦汗“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當時跟隨阿拉坦汗的一大批蒙古族青年剃度為僧。阿拉坦汗許諾,要在呼和浩特修建宏偉寺廟,把釋迦牟尼用寶石和金銀盛裝起來,天天供奉。

1579年在三娘子的主持下修建大召的工程完工。大召又稱伊克召、無量寺。歸化城1581年建成,大召略早於歸化城。

據蒙古文的《阿拉坦汗傳》載:“大名揚天下的聖主阿拉坦汗在水公猴年(此為藏曆,就是漢曆的壬申年,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剌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

文中的哈剌兀那即是大青山,也就是陰山,而河屯則是說黃河。都是根據蒙古語音譯過來的。

其實呼和浩特城早在萬曆三年也就是1575年,就已經基本完工。明廷就已經賜名歸化城。

歸化城初建成時規模很小,周圍隻有二裏半,城牆高二丈四,南北兩個門。那時候大召還處在歸化城的南門外。這座草原都市是阿拉坦汗夢寐以求的城池,是他追念先祖忽必烈仿照元大都北京建造的一座城池。這座城池寄托著阿拉坦汗的政治追求和生活願景。

呼和浩特城建成之後隨後發生的故事是明廷授予阿拉坦汗順義王稱號,三娘子為忠順夫人,授阿拉坦汗以下百人以各級官銜。

歸化城的進一步擴建發生在康熙33年(1694年)。是造反的噶爾丹東侵,威脅到歸化城的安全。由於規製太小成為防禦的弊病,於是決定擴建。在原來的城圍的東、南、西三個方麵又增建了一道外城,並增建了東、南、西三個城門。同時在四個城門又加建了甕城。新建的外城東西一裏,南北半裏。牆高一丈五。

而原來的南門則改建成了一座漂亮的鍾鼓樓。歸化城擴建完工,噶爾丹卻沒有來,虛驚一場。塞上商城歸化又回到往昔的生活軌道,每日早晨撞鍾,傍晚敲鼓。所謂晨鍾暮鼓說的就是這事。鍾鼓轟鳴,成為呼和浩特人悠閑生活的一種寫照。

大召寺建成後,明廷賜名弘慈寺。緊接著一場悲劇不可避免地上演了,北方草原最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阿拉坦汗溘然長逝,這位傑出的政治家去世的時間停在了1582年。享年79歲。

時光就像河流般地流淌,大召寺與歸化城全都順利落成,老邁的阿拉坦汗也駕鶴西去。之後三娘子主政掌兵達30年之久,約束蒙古各部,保持了與明朝的和平通貢互市關係。人們為了紀念三娘子,習慣也將歸化城稱為三娘子城。

呼和浩特地區掀起的第一次建廟高潮,就是發生在三娘子執掌權力的30年間。在1582年以後的30年期間,在呼和浩特一共建成了16座大型的召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無量寺、慶緣寺、靈覺寺、廣化寺、崇福寺、延壽寺等六大寺。第二次是在順治、康熙年間,有46座。第三次是在雍正、乾隆年間,有23座。合起來是85座。在彈丸之地聳立八十餘座廟宇,實屬罕見。呼和浩特以召廟聞名天下,真的名副其實。

靈覺寺現在已經消失了,現在還存在的完整保留下來的,廣為人知的就是大召,也叫無量寺。慶緣寺呢,它的俗名叫做“烏素圖召”,如今坐落在大青山下的烏素圖召,已經成為呼和浩特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第一次建廟高潮,總共完成了16座宏偉的廟宇。那麼在400年以前,在呼和浩特這樣一個草原都市上,能夠建立起這樣精美絕倫的宗教建築,應該說在城市建築史上都是一個奇觀。所以建築史方麵的、建築藝術方麵的專家,很多人都專門來研究它。比如說像大召寺和五塔寺,當時為了雕塑佛像,居然會千裏迢迢從尼泊爾請來高級的工匠。大家知道建築一個寺廟也好,建築一個城市也好,呼和浩特的寺廟和城市是同時建築的。那麼這樣一座宏偉的城市和這樣許多的召廟的建成,它肯定是需要大量的工匠,不僅需要我們現在所說的打工仔、泥瓦匠、碼磚的、燒磚的、木匠,而且需要大量的設計人員、高級的畫匠、高級的木工、設計師。所有這些都需要經濟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