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著這份奏疏真的很震驚,在他所知道和了解的史書上都是說什麼在聊過和蒙古國的欺淩下,苟延殘喘的南宋朝是十分極弱的,但是叫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樣偏安一隅的王朝僅是海貿帶來的稅收就已經是自己治下這個龐大的國的數倍,看奏疏上麵說的那個王朝的百姓不論是從吃飯穿衣還是日常生活上顯然要比自己認知中的曆史上的南宋要好的多……
這一下子把朱棣頭腦裏那種天地之間唯我獨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思想打破了,他被深深的震撼了,這就是興海貿的好處嗎?
這份奏疏不止在朱棣這裏,就在百官之中也是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在第二天早朝的時候朱棣叫王景弘吧這份奏疏的文字部分在朝堂上念了一遍,並且給每一位到朝的大臣一份手抄本。
這就如同是有人為處在黑暗之中耳朵人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光明的門,盡管現在這扇門沒有完全打開,但是大家還是透過這扇門看到了外麵一個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在以後的很多年裏,這份奏疏一直被保存在帝國博物館裏,正是因為它叫整個帝國的人知道了原來海上會有一座金山在等著大家去發財的。
於是右都禦使吳有道也就成了風雲一樣的人物,被大家熱烈的追捧,所有的人都不知道這份奏疏的原件是來自一名叫鄭和的太監,而這名太監是大明帝國內官監太監、平倭招討使。
現在朝廷上麵的人已經不再考慮是不是要去海外貿易了,相反的大家已經把注意力擊中到了怎樣去海外貿易賺取自己的最大利益,要知道這可是相當快的一個發財之道。哪怕你貪汙受賄才能弄到幾個錢,並且還要時時刻刻擔驚受怕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人檢舉揭發出來。都察院和錦衣衛的人時刻在虎視眈眈的注視著呢!
而海貿就不同了,就拿倭國來說吧,現在明國的一根針到了倭國都會賣上幾兩的銀子,原因無他,隻是因為倭國的鍛造技術根本不行,鍛造技術不行你總不能找一根鐵棒弄個什麼鐵柱磨成針吧?
哪怕是你北上一袋子針到倭國去販賣那麼回來的時候也能帶回足夠你在大明買上幾畝地的銀錢了,盡管所有的文武官員都知道這是一項可以發財的事情,但是海上的情況可就不那麼招人愛了,風暴不說就單單是一個倭寇就足以叫你血本無歸了,隻怕是一次航海之後能不能回來還是個問題,那誰又會去冒這個險呢?
但是現在倭寇已經明顯的收斂了,並且還有平倭招討使大人在海上圍剿。而且大家也再一次的在吳有道奏疏中看到了一種傾向,雖然朱棣在叫王景弘念完之後就沒有再做什麼表示,但是意思就是很明白了。
陛下不日將要完全開放海禁!
這隻是個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