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朱棣慢慢的咂摸著文朔的話。
“陛下可曾記得當日在現場的那個倭國僧人?”文朔忽然想起一件事情來。
“僧人?!哦……你說的就是那個倭國的和尚啊,當然記得,如果朕沒有看錯的話那個倭國的使者好像是很害怕那個和尚似的。”
“對,就是他陛下,鄭和覺得他很像一個人。”文朔低聲說道。
“誰?!”朱棣也一下子警惕了,“難道是……”
“陛下英明,鄭和也有這種想法。看昨日在現場的情形,作為倭國國王源道義的使者怎麼會對一個僧人表現的那麼恭敬呢?到最後,倭國的使者答應咱們的條件也是突然的很,很顯然他受到了某種暗示,而現場能夠給他這種暗示的人隻能是這個僧人!”
文朔詳細的把自己的想法給朱棣說了。
“也就是說倭國的國王已然到了咱們這,目的就是要和咱們達成貿易的協定?”朱棣沉思著,要是照這麼看的話倒是足可以說明倭國十分迫切的想要和明國開展貿易。
“好,這些事情就按你說的去做。但是這段時間隨著倭寇的漸退,各地著開海市的事情很多官員上疏要求衝開海貿,你覺得這件事怎樣才好?”
文朔一驚,他沒有想到這些大明的官員還都是很有賺錢的眼光的嘛,現在倭寇剛剛減輕就開始要求開海市了。
但是現在他不能說的太明確,他需要一個隱藏自己真實想法的過程:
“鄭和在沿海剿滅倭寇的這些經曆倒是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如果要是一旦展開海市不失是一個宣揚我大明國威叫四夷臣服的機會。另外據說在南洋一帶物產豐富,也可以作為帝國的補充,沿海的百姓自是歡喜的很也會。不過鄭和對於這些事情不是很在行隻能是依據自己看到的說說想法,不敢叨擾陛下視聽。”
文朔很相信這一點,要是利用朝廷開展海貿的話結果隻有一個,到最後所有的人都會起來反對,因為那樣的話賺錢的是朝廷和任何人沒有關係。尤其是那些士大夫集團如果他們隻能眼睜睜的看著白花花的銀子流到了國家的庫房裏他們會甘心嗎?自然是要反對。但是開放了海市,那些整天在田地裏刨食的黎民百姓自然是沒有那個時間更重要的是沒有那個實力去進行海貿。收益的還是士大夫集團,天下人有幾個真正的是不愛財的呢?
其實仔細想想,從古至今多少仁人誌士十年寒窗為的是什麼?一朝金榜題名那就是個官兒。當了官會怎麼樣呢?可以光宗耀祖,當然這是糊弄人的,最主要的就是可以脫離那些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可以吃上免費的午餐還有那些成群結隊給你送禮送錢巴結趨炎附勢的人。所有的人都覺得這就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了,就連聖人不也是瞧不上那些為了經濟繁榮作出巨大貢獻的商人嗎?認為那是一件和可恥的事情。(哦,不過現在那些製造不安全食品的商人真的是要被大家看不起的。)
至於那些什麼忠君報國啦仁義道德啦又有幾個人會在自己魚躍龍門之後還記得呢?即便那些還記得人是不是還在踐行呢?
朱棣又稍微思索了一下說道:
“好,這些問題可以先放一放。目前來說還是要先把倭寇蕩清,不能再橫生枝節了。我叫個可靠的大臣到海邊走走看看。等到倭寇的事情解決好了咱們再詳細的考慮這些事情。”
文朔躬身口稱遵旨,事情隻要點到就好,他身為一個宦官不可能吧事情做得麵麵俱到(雖然他知道自己是個假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