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脈Siri:蘋果栽樹 無人乘涼(1 / 2)

把脈Siri:蘋果栽樹 無人乘涼

前沿

作者:沈淩莉

在討論Siri遇到的問題時,我們首先要理解Siri究竟是什麼。現在對它最大的誤解可能就是,認為 Siri這類語音智能助手產品是由前端的語音識別、語義解析技術和後端的搜索組成的。事實上並不全是這樣。

簡單地說,智能助手產品是由三部分組成:前端的交互方式,也就是信息輸入和輸出的方式,比如語音是其中一種;中間的智能分析,相當於人的大腦;後麵是數據庫或者是獲取方式,包括自有的數據庫、第三方的數據庫,以及搜索引擎等。

蘋果的Siri目前是把語音作為前端的交互方式,這是和Nuance等合作來實現的。而蘋果收購的Siri公司更核心的能力是在後端的智能分析上。

這確實是件很複雜的事,所以當最初投資 Siri項目之一的風險投資公司摩根塔勒合夥人Gary Morgenthaler說,“Siri的創始團隊看到了未來、定義了未來並且順利地邁開了通往未來技術的第一步,但被收購之後(蘋果)Siri緩慢的商業化進程讓我們這些創始團隊感到非常失望”時,我不禁要問:這真的僅僅是個商業化的問題嗎?

“對於人工智能來說,現在談商業化還為時尚早,”小i機器人的創始人袁輝這樣認為。他下這個判斷是因為他在10年前就在人工智能領域做過了艱難的商業化嚐試。

小i機器人是國內最早的智能機器人平台運營商,成立於2001年。據其官方發布的數據,2004年到2007年倚靠微軟MSN平台,小i的用戶超過1億,交互量達到100億次以上,覆蓋100多個國家。2007年小i機器人獲得了包括英特爾投資、IDG在內的5家風險投資機構的千萬美元投資。但是大量的用戶並沒有給公司帶來太多收入。

有用戶沒收入,袁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把原因歸結為“小i沒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後來發現,用戶的快速增長實際上掩蓋了小i最根本的問題——究竟滿足了用戶的什麼需求?

袁輝說,“小i當時的目標和如今的 Siri一樣,希望做成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變形金剛。但這幾乎是很難實現的”。首先,語音識別不是完全靠算法能解決的,無論是Nuance還是科大訊飛都花了很多年去研發。而後邊的智能分析和數據庫密切相關,二者的匹配和係統構建是非常核心的,既包括開發互聯網的信息還包括機器學習,這需要大量的整合和多年的積累。“時間是智能機器人最大的壁壘,而這不是靠開放平台、靠人多、錢多就能解決的,必須先知道要怎麼做才行”。2009年,小i機器人全麵轉型到公司(B2B)業務上。

或許,這樣一款產品,真的不能等在實驗室裏進行完各種微調和全麵測試再推向市場,起碼第一步它必須接觸到從音質到自然語言解讀的盡可能多的變化。

敗給Google Now?談勝負還早了點

但既然推向了市場,總免不了比較。Google推出語音數字助理Google Now,用戶發現,暫且不提人工智能,僅從語音搜索來看,Google Now的準確率比Siri更高。於是,問題來了——誰能代表移動搜索的未來? 在這一點上,麵對PC端搜索的老大,且Google有多年積累的知識圖譜做後盾,確實讓人為Siri捏一把汗。但移動搜索和PC搜索能一樣嗎?

“移動搜索有很強的場景性,不像桌麵搜索是用關鍵詞搜索大量資料,然後慢慢看。所以並不需要很深的知識圖譜,反而對非結構化的、實時產生的數據有更大的需求。”智問創始人朱勝這樣總結移動搜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