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麥剛:用互聯網的思維做傳統生意(2 / 2)

再說品牌化路徑。這方麵可以學習小米,當然每個行業具體行情不太一樣。但是小米通過互聯網做品牌推廣,在用戶對品牌的認同感、歸屬感上花了很多功夫。別人不再研究它的手機廠商,那些都是默認要做好的東西。你開一家餐廳,東西不好吃,不健康,沒人會去,這都是基本功。但是在品牌如何脫穎而出這個步驟上,一定是用互聯網的思路在各個方麵進行提升。上麵說的這兩點,再加上現金流比較好的業務,可以把傳統的打法再提高一個層次。

我投的一家企業叫黃太吉,在北京有兩家店。它采用互聯網的打法體現得非常明確,製造話題、擴大覆蓋麵、提升覆蓋密度、提高交互頻率等等。因為它把覆蓋半徑擴大了,首先開一家店,可能最多覆蓋一公裏範圍內的消費者,告訴大家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通過互聯網,黃太吉在建外SOHO開的一家店,中關村可能也知道。你不一定會去,但當你有一天路過的時候,可能會去。第二是密度,集中轟炸也好,口碑營銷也好,讓消費者喜歡你。比如通過App訂餐,讓用戶深度參與,增強交互性等等。

IT背景的技術人員在連鎖行業創業,這個跨度如何實現?其實一個優秀的領導應該是知道如何去調選資源的。可以想想,麥當勞進入中國多少年了,這個行業有很多現成的人才、管理方法、管理設備、管理流程。一個領導者就是去挑人、去好好雇傭人,這種商品化、流程化的東西是可以買到的,如果是想怎麼搞中央廚房,大大小小的很多公司都是搞這些的,是花錢可以解決的。但是創意、品牌、定位、思想是買不到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

未來,沒有電商公司和非電商公司,後台、基礎設施都一樣,隻是體現的渠道不一樣。商品類連鎖會線上線下同步發展。如果線下線上品牌商同時起跑,線上的優勢會更大一點。因為線下積累很慢,但是長期來看都是一樣的,殊途同歸。

很多創業者可能會有線上線下的價差困惑,其實在國外基本不存在線上線下價差問題,品牌是它的,渠道也是它的。隻在中國會有代理商,一級分銷商、二級分銷商,才出現這樣的問題。像我投的一家飾品連鎖企業,也在做線上線下的銷售,有一部分是加盟商。他們的線下POSE機是我們的,銷控也是我們的,我可以做到線上線下價格是一樣的,可能會做一些促銷,但整個體係是創業者可以把控的。

所以,在商品零售的連鎖企業裏,受線上電商衝擊的影響,最後活下來的不多,都是品牌企業,要麼是渠道品牌,要麼是品類品牌。服務體驗型的企業未必會受到影響,如果創業者打算投入成本不高,較短時間內想發展起來,就做體驗型的連鎖。在過去這幾年裏,像哎呀呀這樣的連鎖,就是一個體驗型的業態。

從我的經驗來講,我在看連鎖項目的時候,一般主要看毛利率、顧客回頭率以及能不能做差異化。比如創意產品的毛利可能比較高;餐飲的也可以,這是消費者永遠關注的,而且你可以變著法地去做,永遠都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