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茉莉花》躥紅背後的人和事(2 / 3)

1950年秋,何仿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幹部進修班學習深造。第二年春,他創作了獻給誌願軍的頌歌《慰問前方戰士》(程今詞),1951年夏,又創作出隊列歌曲《前進在陸地天空海洋》(洛辛詞)。

轉眼到了1957年,29歲的何仿已是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的作曲兼指揮。那年夏天,總政調前線歌舞團進京演出。在此次演出中,何仿除了要指揮體現部隊氣魄的《東海凱歌》、《雨花台》兩組大合唱外,還要組織一個四人女聲小合唱,演唱安徽、浙江和江蘇三地的各一首民歌。安徽、浙江的民歌《姐在田裏薅豆棵》、《李三寶》很快定了下來,江蘇民歌卻沒有現成的。何仿想起了15年前在六合記錄的那首《鮮花調》,於是首次對其加工、整理、改編成《茉莉花》。

《鮮花調》來自民間,3段歌詞分別以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為主題,顯得比較分散,而且歌詞中不乏封建色彩。何仿在加工過程中,以清香典雅的茉莉花為主要形象,展開豐富的想像,不但對歌詞進行了大修改,對音樂也進行了很大的調整。他將歌詞中帶有封建色彩的“奴”等字詞換掉,將帶有低俗、挑逗性質的歌詞改掉;又在保留3段歌詞的基礎上,把唱詞的3種花,改為一種花即茉莉花;將曲譜中的前4小節做了加工處理,對結尾處又作了翻高八度拖腔處理。在排練中,何仿要求演唱者展開想像:一群天真活潑的少女輕盈地來到百花園中,被白花綠葉、清香高雅的茉莉花所吸引,用甜美的聲音和讚歎的語氣來唱。

這首歌把少女愛花、愛美、惜花、憐花的心情刻畫得惟妙惟肖。在前線歌舞團進京彙報演出期間,經陳鴻虹、宋桂英、計秋霞、李小林4位青年女演員首次演唱,深得觀眾的喜愛。隨後,被中國唱片社灌製成唱片。從此,《茉莉花》優美的旋律在華夏大地傳開了。

1959年,前線歌舞團受命以中國青年代表團歌舞團的名義參加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第七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為創作精品,何仿再次提筆對《茉莉花》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加長了每段最後的拖腔,以完善意境,加強感情色彩,又對歌詞細細推敲,其中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突出了動感;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成“又怕看花的人兒罵”,體現出含蓄之美。這首歌第一次走出國門,便受到了各國青年的高度讚賞。隨後,《茉莉花》又飄香莫斯科、布達佩斯、華沙、萬隆、金邊、雅加達……世界各地的人們無不喜歡它優美動聽的旋律和耐人尋味的意境。

1965年春天,在印尼舉行的萬隆會議10周年活動上,中國前線歌舞團帶去的女聲小組唱《茉莉花》取得巨大成功。據載,周恩來聽後感慨不已:“我13歲離開家鄉,你們美妙的歌聲,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沒有回過的蘇北老家了。”

1981年,作為前線歌舞團團長的何仿,安排青年歌唱家程桂蘭演唱《茉莉花》,又一次引起轟動。

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各國人民推薦的優秀歌曲中就有這支《茉莉花》……

《茉莉花》的走紅,迅速引來了各地的爭搶。但有專家表示,考察《茉莉花》的出生地應先了解茉莉花傳入我國的曆史。相關資料顯示,茉莉花原產於印度,東漢永平十一年隨佛教傳入中國山西的五台山,而自從茉莉花傳入五台山,深受僧人們喜愛,於是,譜寫佛樂的僧人便譜寫了以茉莉花為原型的佛樂《八段錦》。之後,隨著僧人們四處雲遊,該曲傳入江南,經後人加工,成了風靡江南的民歌。

而據株洲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程方介紹,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各種期刊和專著上對《茉莉花》研究的文章不多。相關研究顯示:我國最早刊載《茉莉花》歌詞的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間(1736—1795)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花鼓》,但沒記曲譜;而中國最早刊載《茉莉花》曲譜的是道光年間貯香主人編輯出版的《小慧集》,該卷載有簫卿主人用工尺譜記錄的《鮮花調》曲譜。

說起《茉莉花》帶給自己的經濟收益,何仿笑道:“2002年前,我隻收到過151元。”2002年,他加入了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並接受了對作品的著作權驗證,被確認為作品權益人,從此,開始陸續收到音著協寄來的可觀的版稅。對此,他非常高興,笑著說:“每年各個省市的藝術節都比較多,像《茉莉花》這首歌更是被很多人所演唱。如今,每個人的版權意識都不斷加強,唱了我的歌,就會給我寄來相應的使用費;同時在節目單上也會署上由我搜集、加工和整理的字樣,這是對我擁有《茉莉花》這首歌著作權的尊重。”何仿認為,這首歌的價值不是用錢能衡量的,它的意義無可比擬。

永不凋謝的“樂壇奇葩”

在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交接儀式上,在上海APEC會議晚宴上,在雅典奧運會和北京奧運會上,都曾響起這首剛柔相濟、婉轉優美的《茉莉花》,儼然中國的“第二國歌”。美國發射的一艘向外太空飛行尋找宇宙生命的飛船,搭載許多國家的優美音樂進入太空,《茉莉花》作為中國的經典名曲入選,得以香飄宇宙,成為真正的天籟之音。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其最後一部歌劇《圖蘭朵》中,多次使用《茉莉花》為音樂主題,使此曲更加風靡世界。某種意義上,《茉莉花》已被世界承認,成為代表中國的文化符號之一。無怪於,在我國國家元首重要的曆史性的國事出訪,或歡迎外國元首來中國的國事禮儀接待演出中,從白宮的綠草坪、北京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到享有世界音樂盛譽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茉莉花》已成為中國人民友好交往和展示美好心願的一個形象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