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總是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不然是會不知不覺地消沉下去的,人隻怕自己倒,別人罵不倒。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南聯邦軍事天才羅伯特·愛德華·李將軍英勇善戰,屢建奇功,是南方人的寵星。無情的戰爭最後以南方失敗而告終,然而投降後的李將軍卻贏得了更多美國人的愛戴。
李生於南方弗吉尼亞州,他內心裏並不擁護南聯盟的黑奴製度,在致一位朋友的信中寫道:“盡管人們很少認識到黑奴製度在政治、道德上是邪惡的,但我認為它的存在將給白人帶來比黑人更多的災難。”為什麼他辭去在美軍中的顯赫職務而為短命的南方奴隸主而戰?理由是:他屬於弗吉尼亞,當外鄉人去入侵他的故土時,也必須毫不遲疑地去保衛她。也許人們很難對此表示讚同,但很少有人忍心責備他的“愚忠”。
戰爭結束了,在阿波馬格斯,李將軍代表南聯邦簽字投降,儀式完畢,將軍心如鉛灌,無言地離開了。戰火蹂躪的南方,滿目瘡痍;殘廢的妻子和兩個女兒等著將軍去供養;身為一個傑出的軍事天才,南方卻再無部隊可指揮。許多驕傲的南方人不甘受恥辱,舉家出逃至埃及、墨西哥、南非,他們不願意,更不忍心讓兒女們看到他們的夢想被撕碎的家鄉。沮喪與絕望包圍了南聯邦。
將軍回了家,他穿著戰場上磨破了的戎裝,人和戰馬泥跡斑斑。他避開公共場合成千上萬愛戴他的人群,默默接受了華盛頓學院院長的職務。當時學院鮮為人知,除了2000元聯邦廢幣外,隻有146名學生每人75元的學費可指望。處在絕境中的學院因將軍的到來複活了,對它一無所知的富翁們慷慨讚助,兩年後學生增加了1倍。而月薪125美元的將軍在他的破房子裏製訂著新的戰略,他突破傳統呆板的教學方式,加進化學、物理等自然科學課程,甚至還設了新聞課,這在當時是創舉,比後來教育家終於想到設新聞課提前了40年。
有困難是壞事也是好事,困難會逼著人想辦法,困難環境能鍛煉出人才來。
李還是將軍,他沒把1分鍾、一份力用於沮喪,卻把南方人從羞辱中拉了出來,又投入到了複興家園的戰役。許多不服氣的南方兵要進山打遊擊和北方佬作對,向將軍討計。他說:“回家去,小子們,把毀滅的家園建起來。”他曾告訴驚奇不解的人們:“將軍的使命不單在於把年輕人送上戰場送命,更重要的是去教會他們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
心靈感悟
一味硬打硬拚,隻不過是逞一時之快,往往結果是得不償失,反過來忍辱負重、臥薪嚐膽者,才能獲取長遠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