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型城鎮化視域下農村檔案工作思考(1 / 2)

新型城鎮化視域下農村檔案工作思考

業務研究

作者:席傑

農村檔案是國家檔案的一部分,是廣大農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活動的真實寫照和原始記錄。農村的檔案工作是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之一,對擴大基層民主,維護社會穩定,推動農村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近日,各方高度關注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年~2020年)》(以下簡稱為“《規劃》”)已經正式公布。《規劃》明確了未來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是指導全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通讀《規劃》全文,可以發現《規劃》對提升城鎮化水平這個目標,是從農村常住人口和戶籍這兩個層麵的指標來進行設計的,這也符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因為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社會管理方麵的確存在一些必須著力解決的突出矛盾與問題。其一,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市社會。這部分人雖然長期生活在城市,與城鎮居民擁有同樣生活方式,但因市民化進程滯後、其戶口依舊是農業戶口,無法享有與擁有城鎮戶口居民同樣的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麵基本公共服務。據統計,全國共有2.34億此類“農村居民”。大量“農村居民”湧現,城鎮內部出現新的二元矛盾。其二,依舊生活在農村、保留著農村生活方式的留守人員。特別是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問題日益凸顯,也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壓力與諸多風險隱患。

這兩種情況的出現,對我們原有的農村檔案工作思路、模式、方法均提出了挑戰。一方麵,“農村居民”因其工作相對不夠穩定,所以他們在城市的生活流動性相對較大。針對這類新興“農村居民”的特點,檔案管理工作就不能完全沿襲原有的農村檔案管理辦法,亦需創新方式、方法。筆者認為,麵對“農村居民”檔案管理,應該借鑒城市社區檔案管理模式。一是搭建一體化的檔案工作網絡平台,使檔案信息化,執行人性化的社區檔案業務規範,實現統一管理。電子檔案的建立使傳統的紙質檔案信息化,並通過互聯網建立了檔案共享資源,實現社會各檔案管理單位的互聯,這不僅為“農村居民”流動提供方便,也為政府掌握其資料提供了便捷。二是設計多樣化的建檔模式和檢索模式,為社區檔案利用提供快捷服務。在建檔之初通過填寫表格方式更多地了解“農村居民”各種情況,最終在社區虛擬檔案室中增設社區民生專題檔案板塊,如低保檔案、困難家庭檔案、失業人員檔案等,做到檔案為社區特色工作提供同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