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民族文化建設美麗玉龍
本刊特稿
作者:和慧軍
一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並賴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總和,包括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宗教信仰、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社會的精神給養,是該民族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個性特征,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標誌,具有極強的穩定性。
文化的作用,《易經》說是“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說能“溫柔敦厚,疏通知遠,廣博易良,潔淨精微,恭儉莊敬,屬辭比事”;莊子則言:“《詩》以道誌,《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文化,關係民族的性格、精神、思想、語言和氣質,是文明的載體,孕育藝術和道德,沿襲傳統和認知,維係團結和統一,滲透在人類生產生活的所有層麵。先進文化,對個人而言,能發掘新的精神因子,提煉新的思想元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思想、行為、意誌、品格的完善,形成積極、健康、寬容的心態;對社會而言,具有價值導向、道德評判、弘揚正氣、凝聚人心、溝通感情、增進融合的作用,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會整合功能,為解放和激發生產力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
生態,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存在狀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麵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正確認識處理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係統相互關係的理念態度和生存發展方式。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和處理的曆史。在此過程中,人類創造了史前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3大成果。如果說,史前文明是原始文明、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麼,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在史前文明和農業文明階段,由於人口少、生產力低,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並不大,自然通過自身的機理能夠自我修複。進入工業文明後,短短230多年間,人類既創造出了巨大的生產力,也造成了資源枯竭、環境汙染、物種滅絕等全球性災難,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迫使人類不得不深層思考和科學應對。
二
黨的十七大把生態建設上升到文明的高度,說明黨中央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總體布局更加全麵和成熟:經濟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政治建設提供組織保障,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社會建設提供發展環境,生態建設提供生存條件。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麵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係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4條路徑是:優化國土開發,促進資源節約,保護自然生態係統和環境,建設生態文明製度。這是黨中央根據國情和時代特征,與時俱進提出的科學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道德、發展、消費)的豐富和發展。
生態文明的提出,第一,改變了人類的傳統價值觀。人和自然都是主體,都有主動性;人類的生存發展依賴於自然,人類的存在進步又影響自然;人與自然不是主宰與服從、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的關係;人類的發展,既是人與環境,也是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協調發展,要講究代內和代際公平,不能為了當代人而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第二,轉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地球的麵積、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人類的活動必須控製在它的承載能力之內,不能無節製和違背規律。如果生態係統不能持續提供資源,物質文明的持續發展就會喪失基礎;靠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結果,隻能是毀滅人類。生活方式,要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征,以人與生態和諧為根本,致力構建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因此,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工業文明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發展理念和模式的革命性變革。建設生態文明,就是拯救人類自身。
三
雲南省玉龍縣是全國唯一的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先民創造的生態文化,載之於用自己創造的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經,至今仍閃耀著現實主義的燦爛光輝,主要內容有——
水生萬物。納西先民認為:生命起源於水,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和人類。東巴經《崇般圖》(創世紀)中說:海水中產生出美仁初初等8代人,才完成了生命進化過程。到第9代崇仁利恩,才演化成納西族的祖先。東巴經《大祭風》和《董埃術埃》中說,董部族的首領美利董主,想擁有個白天一起幹活、晚上一起說話的異性伴侶,美利董主就流出一滴眼淚,像綠鬆石一樣掉進了美麗的神海——美利達吉海,變化成一位天生麗質、美豔絕倫的少女。該美女從水中出來後,就給自己取名叫注祖吉姆。納西語中,“注祖”為相處,“吉”為水,“姆”為女性,意為“與水相處的女人”。馬、牛、魚等世間萬物,皆產生於美利達吉海。水是有生命、人性和血緣關係的:水的祖父叫增戛納路,祖母叫納路納阿,父親叫吉負忍,母親叫吉庫含。大海為萬水之源,冬雪所化之水為水之頭,夏雨所降之水為水之尾。納西先民認為,掌管萬物的署神靈就住在水裏,因此視水源地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神地,形成了共同遵守的習俗:不得汙染和破壞,不得在水源地捕魚、捉蛙、殺牲和高聲喧嘩。納西人愛水、敬水、惜水、護水,對水充滿了關愛與感恩。有人說:“愛水、護水、惜水之地,才是中興之地。”“在今天的中國,看一個地方的水況,就能判定這地方經濟如何,人心如何,政風如何。”可見,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地麗江,能成為全國改革開放30年18個典型地區之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全國人居環境最佳魅力名鎮、國家5A級景區、中國十大優秀生態旅遊景區……並非純屬偶然和機緣巧合。納西村寨大都有“三眼井”,一井分三眼,眼眼相連,依水流向分別作飲用、洗菜和洗滌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