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強化黨史工作職能 服務科學跨越發展(1 / 2)

強化黨史工作職能 服務科學跨越發展

廳室建設

作者:陳忠紅

湘潭是毛主席家鄉,是中國革命的發源地之一。一直以來,湘潭各級黨史部門和工作人員以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充分發揮黨史存史資政育人的功能,不斷夯實基礎,積極開拓進取,大膽改革創新,黨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加快毛主席家鄉科學跨越發展提供了優質的服務保障。

一、強化“三個保障”,堅持把黨史工作提到戰略發展的高度來謀劃

文化強市,黨史先行。近年來,湘潭在實施文化強市戰略中,注重把黨史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統籌謀劃、一體推進,有力地促進了紅色文化建設和紅色旅遊發展。

(一)強化領導保障。市委對黨史工作高度重視,市委常委會議每年專題聽取和研究黨史和黨史聯絡工作。市委專門下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湘潭黨史工作的思路、目標和任務。堅持對黨史工作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及時研究解決。對重點黨史出版物實行集體審查,嚴格把關。在《中國共產黨湘潭曆史》第一卷、第二卷,《湖南省革命遺址通覽──湘潭市》等重要黨史出版物出版之前,全體常委認真進行審稿,提出修改意見230餘條。對黨史工作的重要活動積極參與,加強指導。3年來,市委常委參加重要黨史活動32場(次),特別是在“重走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之路”活動中,在家的市委常委全部參加啟動儀式,帶動全市近萬人參加走訪活動。這一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新華網、《湖南日報》等媒體發布新聞90餘篇(次)。

(二)強化隊伍保障。按照健全機構、穩定隊伍、充實力量、提高素質的要求,不斷加強黨史部門和黨史隊伍建設。明確黨史部門“一把手”由同級黨委副秘書長(辦公室副主任)兼任,對全市兩個城區史誌部門進行定編、定員、定崗,成立雨湖區、嶽塘區史誌辦,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城區一級黨史部門作為臨設機構,人員臨時抽調的狀況。充分發揮老同誌、老黨員及社會學術團體、高校的重要作用,紮實推進黨史及黨史聯絡工作,著力構建“大黨史”格局。大力加強黨史研究隊伍作風建設,倡導優良學風和文風。切實解決工作人員的實際問題,改善科研和生活條件,始終做到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適當的待遇留人。

(三)強化工作保障。在人、財、物等方麵予以重點支持,為黨史工作順利開展創造有利條件。將黨史和黨史聯絡工作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並根據工作需要,合理安排和保障專項經費。明確要求全市各級黨委要吸收黨史部門負責人參加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和理論學習中心組,明確全市各單位分管辦公室的領導分管黨史工作,並在辦公室明確一名聯絡員。將黨史和黨史聯絡工作納入各單位年度績效考核,按照黨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報送、黨史宣傳、黨史學習、革命遺址、遺跡保護等若幹子項進行嚴格考核,促進了全市各級各部門黨史工作責任落實。

二、抓好“四個重點”,堅持把黨史工作列為黨的建設基礎工程來推進

緊密結合時代特征,緊緊圍繞群眾需求,把各項黨史工作作為黨的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來抓,使黨史育人的途徑更為多元,內容更加豐富。

(一)抓好黨史陳列館建設。為了建好黨史陳列館,市委書記多次對項目建設提出具體要求,分管市委常委先後多次召集相關責任單位現場辦公,協調解決建設和布展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問題。目前,陳列館主體工程已全麵竣工,黨史陳列麵積達到2000平方米,陳列布展工作也在全麵緊張地展開。黨史陳列館建成開館之後,將成為全市廣大人民群眾共有的精神家園。

(二)抓好革命遺址、遺跡修葺。根據上級部門的統一部署,積極開展革命遺址、遺跡調研,全市共抽調和聘用近60人,撥付專款30餘萬元,開展地毯式普查,全麵摸清了全市遺址、遺跡狀況,篩選確定了100處遺址、遺跡,根據摸查情況,將部分遺址建設納入市重點建設項目名錄,作為黨員教育基地。安排專項經費,及時修建了彭公達和林蔚烈士墓,維修改造了周小舟故居,加快推進了羅亦農紀念館、韶山特別支部的修建與改造,夯實了黨建基礎工程,為開展相關黨史研究奠定了基礎。

(三)抓好黨史資料征集。以黨史工作者為主體,發揮黨史聯絡組老同誌獨特作用,聯合社會各界力量,形成了推進黨史資料征集整理的強大合力。在做好黨史文本資料征集的同時,黨史聯絡組分別與各個時期在湘潭工作的多位老同誌進行深入交談,根據他們對工作經曆的回憶,重點記錄華國鋒、胡耀邦同誌等領導人在湘潭的生活、工作情況。配合省委黨史研究室搜集周小舟同誌在湘潭工作期間的有關史料,共征集相關資料2萬多字,圖片10餘張。全力配合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雙百人物》欄目拍攝,進一步掌握了羅亦農、黃公略等革命先烈相關史料。專訪離退休市領導,記錄湘潭發展曆程,編輯出版《回憶與研究》一書,目前已出版12輯,收錄各類文章1000多篇,切實提高了黨史資料整理科學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