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怎樣寫文章
梁衡專欄·走近政治
梁衡,本刊顧問,當代作家,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人教版中小學教材總顧問。曆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人民日報》副總編輯。
毛澤東是政治領袖,不是一般的文人或專業作家。他的文章源於他的政治生活。一般來講,政治家的文章天生的高屋建瓴,有雄霸之氣;另一方麵又理多情少,易生枯燥之感。但毛澤東巧妙地揚長避短,文章既標新立異,又光彩照人。毛澤東之後有許多人學他,也寫文章,還出書,但迄今還沒有人能超過他。
曆史上能成為政治美文的大家不多。毛澤東說:“在中國曆史上,不乏建功立業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響後世的人,前者如諸葛亮、範仲淹,後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辦事兼傳教’之人,曆史上隻有兩位,即宋代的範仲淹和清代的曾國藩。”這也可以看出毛澤東心中的文章觀和偉人觀。造就這種人大概有三個條件。一是有非凡的政治閱曆和政治眼光;二是有嚴格的文章訓練,特別是要有童子功的基礎;三是能將政治轉化為文學,有藝術的天賦。可見一個政治領袖的美文是時代鑄就,天生其才。
毛澤東由於正當新舊時代之交,既有舊學的功底,又有新學的思想。他一生處於戰爭和政治的漩渦中,形格勢逼,以文章打天下,不得不搜盡平生所學,拿出十八般武藝,來應酬這複雜的局麵。但正是這種實踐造就了他文章的多樣性。從大會的報告、講話到新聞稿的消息、評論,及署名文章、電報、命令、公告、書信,直到祝詞、祭文等等,無所不用。這在古今作家、政治家中是絕無僅有的。檢點中國政治文庫,貴為皇帝,隻用詔書、批奏;權臣重相也隻有些諫、表、書、奏之類;八大家文人也不過是些記、賦、辭、說。就是近現代的中外政治家也不過再加上演講、報告。而毛澤東幾乎用盡了中國古今文庫中的所有文體,隨手拈來,指東打西,揮灑自如。
什麼是文章?廣義的定義是:有內容的單篇的文字。就是說它隻要能傳達一定的信息,不是口頭,是文字形式,就是文章。如很多應用文。但文章常指單篇的文字,太長了,分出許多章節就變成書本了。狹義定義是:表達思想內容並能產生美感的單篇的文字。這裏就有了限製,就是說不隻有內容,還得有美感。我們常說的文章其實是這個狹義的定義,如唐宋八大家文章。它不但傳播一定的思想信息,還有美感,有藝術價值,審美價值。所以我說,文章是為思想而寫,為美而寫。如公文類,屬於前者,我們說,寫通知、寫命令、寫決定等等,而不說寫文章;散文、論文類屬於後者,我們可以說寫文章;新聞類是介乎二者之間,但是偏重應用類,屬於消極修辭,主要是傳播事實信息,我們說寫消息、寫通訊,或說寫新聞,也不說寫文章。而為新聞所配的評論是表達思想,並注意美感,所以稱寫文章。
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可以把毛澤東常用的文體大概分為四大類,或者說四種文章,即講話文章、公文文章、新聞文章和政論文章。從本質上講,前兩類文章都是廣義的文章,是為某項具體工作而為的,是麵對專門的工作對象,是“小眾”,不是“大眾”。第三類雖是麵對“大眾”,但並不強調美感。隻有第四類是狹義上的文章,真正意義上的文章。除以思想開導人,還要以情動人,以美感人。但是毛澤東才高八鬥,在可能的情況下,不管哪一類,他都一律寫成美文。
總之,在文章寫作方麵,毛澤東是一個高峰,一個曆史長河繞不開的高峰。在那個群雄際會,各有資本的時代,毛澤東所以能脫穎而出,成為高峰,一是腳踏實地,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在第一線,在群眾中踏踏實實做事;二是飽讀書本,包括馬列理論,特別是中國各種典籍。三是獨立思考,必求創新。他是既虛心好學又雄才大略睥睨一切。唯此才鑄就他的事業與文章。所以毛澤東文有雄霸之氣、王者之風、汪洋之姿、陽剛之美、幽默之趣。唯其人,唯其文。
毛澤東文是一個經典,一個不可複製的經典。經典是空前絕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指導意義,是經得起重複使用。
時下黨風、文風弊端叢生,假、大、長、空、媚,泛濫成災,以至於要黨的政治局通過“八條”,要整頓黨風、文風。在這樣的背景下再看看毛澤東文章,實在是一麵絕好的鏡子。當毛澤東誕辰120周年之際,研究一下毛澤東怎樣寫文章,再檢點一下現在的文風,這是我們對他最好的紀念。(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