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高血脂對健康有什麼危害呢?首先,它是引起動脈粥狀硬化和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的罪魁禍首。雖然這些病主要發生在中年以後,但其病理改變卻在兒童期已經出現。其次,肥胖症、脂肪肝、膽石症、急性胰髒炎、糖尿病等也都與高血脂症直接有關。
兒童高血脂症的引發原因
1.心血管疾病陽性家族史
如果家族中有高血脂、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那麼這個兒童就應當從小更加受到關注,最好定期監測血脂水平。
2.不良的飲食習慣
例如經常攝入的高脂肪、高熱能、高蛋白飲食;喜食甜食、油炸油煎食品、帶皮的雞、鴨等禽類食品;愛吃零食,不愛吃菜蔬和水果,不喜素食等。目前已經有學者提出,對於兒童高血脂的防治,除了控製總熱量以外,還應該重視脂肪在膳食中所占的比例。應選擇低脂,尤其是低飽和脂肪酸和低膽固醇的飲食(動物五內和蛋黃中含膽固醇較高),建議飽和脂肪酸(主要是動物油脂)供應的能量應少於總熱量的10%,每天食入的膽固醇應少於300mg(每100g雞蛋中約含膽固醇680mg,每100g雞蛋黃中約含膽固醇1705mg)。
3.不良的運動習慣
例如活動時間過短、運動項目過少、體力活動量過小等。
4.肥胖和超重
兒童肥胖是成人肥胖的高危元素,肥胖與高血脂症等密切相關,因此應對兒童肥胖予以高度重視。
對可能發生血脂異常的兒童應進行早期篩查、早期幹預。由於測定血脂必須采靜脈血,這對兒童來說既不方便、也容易引起恐懼,所以通常可以將上述4點作為一般觀察指標進行判斷。如果一個兒童符合以上4點中的任何2項或2項以上,就應當到醫院進行血脂測定,並定期複查。更重要的是,如果符合上述4項中的任何一項,即使化驗血脂水平不高,也必須及早開始相應的幹預,改變不良生活模式和行為,否則,高血脂的發生隻是早晚的事。
預防兒童肥胖及高血脂的3個關鍵期
1.妊娠末期3個月
在妊娠末期3個月,孕婦一定要注意平衡膳食、合理營養,以免使胎兒過重而造成肥胖兒。目前普遍認為,新生兒體重控製在3~3.5kg為好。
2.嬰兒期
剛出生的孩子胃容量不大,且母乳喂養是一個既保證嬰兒健康、又控製兒童體重的好辦法。如果喂哺奶粉,一定要注意其品性和調製、喂養方法。
3.幼兒園和小學階段
三四歲以後的小兒活動範圍增加,消化功能發育完善,加之各種食品廣告的引誘,以及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溺愛,很容易使孩子養成不科學的飲食習慣。如過量吃甜食、常吃肥肉或洋快餐、帶皮吃雞鴨肉、經常吃零食或暴飲暴食、常喝含糖飲料等。而電視、計算機又易使兒童活動減少、肥胖的可能增加。因此,家長和教師一定要培養兒童從小養成不貪吃、愛運動的好習慣。也許隻要家長能科學控製好孩子的體重,並在孩子出現危險的行為習慣時能夠及時予以糾正,就會保證孩子一生的健康。
不要忽視高血壓症狀
高血壓的發生、發展與高血脂和冠心病密切相關,大量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經常並發脂質代謝異常,表現為膽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較正常人顯著增多,而高密度脂蛋白顯著降低。另外,許多高血脂症也常合並有高血壓。目前已證實,高血壓病患者的血清脂質和脂蛋白代謝紊亂,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直接相關。
高血壓和高血脂症均屬冠心病的主要易患因素,而當兩者同時存在時,則冠心病的發病率將遠比存在一項者高,顯示它們具有協同的作用。因此,積極防治高血脂症對防治高血壓和冠心病有重要的作用。
高血壓和高血脂症不僅是導致動脈硬化的罪魁禍首,而且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兩者都較易發生於體形肥胖者、嗜好高脂、高糖、高鹽飲食及嗜好煙酒者,生活無規律、壓力大、精神緊張者,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症家庭病史者以及糖尿病患者。
權威機構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心、腦、腎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病死率正在逐年上升,它不僅成為我國中老年的頭號殺手,也有逐漸邁向年輕一代的趨勢。高血壓、高血脂是引發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梗死、腎損害等疾病的兩個重要危險因素。因此,關注高血壓、高血脂,對積極控製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黑眼球邊緣出現白色環,也許患了高血脂
不少人到了50多歲,黑眼珠(醫學上稱“角膜”)靠近白眼珠(“鞏膜”)的邊緣部分就會出現一圈灰白色或白色的環,寬約1~2mm,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寬,顏色變深,醫學上稱之為角膜老年環。過去人們多把這種角膜老年環看作是普通的生理衰退性改變,而現代醫學研究則表明,角膜老年環與血脂代謝異常和動脈硬化有著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