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妊娠嘔吐懷孕早期的孕婦常有惡心、嘔吐的反應。妊娠嘔吐與酒精性胃炎的嘔吐常於清晨發生;胃原性嘔吐常與進食、飲酒、服用藥物有關,常伴惡心,嘔後常感覺輕鬆;噴射性嘔吐常見於顱內高壓症,無惡心的先兆,嘔後不感覺輕鬆;嘔吐物如為大量,提示有幽門梗阻胃瀦留或十二指腸淤滯;腹腔疾病、心髒病、尿毒症、糖尿病酮中毒、顱腦疾患或外傷等所致的嘔吐,常有相應病史提示診斷。
不同原因引起的嘔吐,在臨床表現上各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在辨別中,除了醫生應進行詳細、周密且有針對性的病史詢問和檢查外,病人和病人家屬也應做到心中有數,盡量詳實地敘述病情,這對於正確診斷有很大的幫助。
惡心、嘔吐自我處理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一個嘔吐病人,最主要的是分析引起嘔吐的原因,而後再針對原因進行處理,不要盲目止吐,因為飲食不當或誤食毒物引起的嘔吐,常常帶有自我保護的性質,在這種情況下,有時還要采用促發嘔吐的辦法以達到排毒的目的。常說的中醫治療“八法”中,使病人嘔吐的“吐法”就是其一。
(2)若嘔吐不嚴重,可試用陳皮3克,白米一小撮,加水熬煎,用薑汁衝服。也可試用生薑嚼服。
(3)嚴重的嘔吐,在明確病因的基礎上,有時可用一些止吐劑或鎮靜劑,但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由於嚴重嘔吐導致的脫水,以及鉀、鈉等電解質的丟失,必須在醫院使用靜脈注射葡萄糖、生理鹽水和其他電解質來糾正。嚴重嘔吐後多損傷胃氣,故調理很重要,一方麵可服用健脾和胃的中藥,另一方麵要飲食調養,應先進食一些稀軟易消化之物,不要吃生冷油膩的食品。
腹瀉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多於平時,糞便量增加變稀,含水量增加,有時可伴脂肪增多,不消化食物,黏液,膿血及脫落的腸黏膜等。正常人排便1次/日,或隔2~3日1次,或2~3次/日,隻要排水量不超過200毫升/日,且大便成形,就不應視為異常。腹瀉可據病程分為急性腹瀉、慢性腹瀉。腹瀉時間不超過3周者為急性腹瀉,否則為慢性腹瀉。腹瀉者往往伴有腸痙攣所致的腹痛。
急性腹瀉常見的原因有:
(1)食物中毒由於食物被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孢杆菌、產氣夾膜梭狀芽孢杆菌、肉毒杆菌等的毒素汙染,多表現為非炎症性水瀉。
(2)腸道感染腸道感染又分為5種:
①病毒感染:輪狀病毒、腸腺病毒感染時,可發生小腸非炎症性腹瀉。
②細菌感染:霍亂弧菌和產毒性大腸杆菌可致小腸非炎症性水瀉。沙門菌屬、誌賀菌屬、彎曲杆菌屬、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侵入性大腸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難辨性梭狀芽孢菌可致結腸炎,產生膿血腹瀉。
③寄生蟲感染:梨形鞭毛蟲、隱孢子蟲感染可致小腸非炎症性水瀉。溶組織腸阿米巴侵犯結腸時引起炎症、潰瘍和膿血腹瀉。
④旅行者腹瀉:是旅途中或旅行後發生的腹瀉。多數為感染所致,病原體常為產毒性大腸杆菌、沙門氏菌、梨形鞭毛蟲、溶組織阿米巴等。
⑤藥物引起的腹瀉:瀉藥、高滲性藥、擬膽堿能藥、抗菌藥和某些降壓或抗心律失常藥,在服藥期內不致腹瀉。
慢性腹瀉常見的原因有:
(1)消化係統疾病引起慢性腹瀉的消化係統疾病包括腸源性、胃源性、胰源性和肝膽源性四種情況。其中腸源性疾病又分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前者如慢性菌痢、腸結核、慢性血吸蟲病等,後者如潰瘍性結腸炎、腸息肉、腸癌、腸激惹綜合征等等;胃源性疾病有慢性萎縮性胃炎、晚期胃癌等;胰源性疾病有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肝膽源性疾病有肝硬化、阻塞性黃疸以及肝癌等病。
(2)內分泌、代謝障礙疾病和其些全身性疾病內分泌、代謝障礙疾病中的甲亢、糖尿病、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疾病,以及尿毒症、硬皮病、藥物或食物過敏等全身性疾患也可導致慢性腹瀉的發生。
慢性腸炎的病因確定需要相應的檢查,如大便常規、病原菌檢查、細菌培養、結腸鏡檢查以及鋇餐透視等。治療方麵,很強調患者的配合,應避免感受寒涼或進食生冷油膩。
長期的腹瀉可導致營養障礙、維生素K 缺乏、體重減輕,嚴重的甚至發生營養不良性水腫。總之,會極大的消耗患者的身體。所以,必須及時檢查、確診,合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