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黃鶴去兮月殘香(1 / 3)

到了仲春暮春之季,整個林都最好的景致在水木行宮,而最盛大的活動便是在祭祖壇舉辦的祭祖大典了。

王室的祭祖大隊從木王街的最東端開始,然後向西邊的祭祖壇行進。據說之所以從東端開始,寓意在木國起源於東方,提醒後人要時刻不忘自己的本源。整個儀仗隊浩浩蕩蕩,竟有幾百米長,再加上所有人都穿著青綠色的衣衫,遠遠望去宛若一條舞動的青龍。最前麵是吹著喇叭和嗩呐的樂隊,然後便是在諸多衛兵護衛下的王室的車隊,木王東宮森和王後樓箐箐坐在最前麵的加長敞篷車裏,後麵幾輛車裏則依次是木王嬪妃、王子和他們的王子妃們,而到現在為止仍沒有婚配的就隻剩下六王子東宮殷爵和七王子東宮顯夏,他倆就單獨坐在各自的車裏,倒更是寬敞了不少。而整個隊伍的最末端是扛著木國青天旗的方隊,在東風的吹拂下,發出抽動的響聲,顯得氣勢十足。各國的媒體記者也是拿到了木國宣傳部特別發放的記者證,在指定的臨時報道站帶來一線的新聞報道。有人說,對於現代社會的媒體,人們主觀想要的真相比客觀存在的真相更重要。

等到了祭祖壇的正門——朝天門,大抵已是午時,日晷指針的影子似乎是受到了地心引力的作用,垂直的指向地麵。在甬道兩側恭候多時的文武百官、王親國戚見到遠遠駛來的王室車隊,無不下跪,山呼著“大王萬歲,王後千歲”,似乎所有人都遺忘了在一百多年以前的祭祖大典上眾大臣喊著的還是“大王千歲”。畢竟時代不同了嘛,口號自然也是跟著時代變的。

東宮森挽著王後樓箐箐的手緩緩走下車來,來到隊伍的最前麵,雖然年愈六旬,但王冠下麵那一張英俊嚴肅的臉仍舊顯得氣宇軒昂,透著南麵而坐的帝王之雄。王後則穿著天青色的絲綢蟬衣,上麵繡著象征身份的鳳凰紋樣,濃妝淡抹的臉雖然稱不上美若天仙,倒也是看不出一點歲月的痕跡。別看此刻國王王後彼此攜手、相敬如賓,但其實木國上到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誰都知道王後樓箐箐其實並不受當今王上的寵愛,不過是先王東宮閔?看在樓氏一族在朝政中咄咄逼人的勢力而有意籠絡,為當時還是王太子的東宮森一手包辦的政治聯姻。樓箐箐本也算是木國貴族中數一數二的氣質美人,雍容大度、知書達理,不知為何東宮森就是看不上她,但為了穩固地位,獲得樓氏家族對自己的支持,他對這個王後還算是不錯,婚後沒多久就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東宮殷檸。不過祺安革新以後,樓箐箐和她身後的樓氏一族就被當成反對新製、維護舊俗的“守舊派”,漸漸被東宮森冷落。

木國成型的祭祖製度大抵起源於木武公東宮黁時期。在那之前,木國的君主還沒有稱王,也就沒有符合禮樂製度的祭祖儀式,每年寒食之時都還是親臨首都洛陽,參加大周皇帝的祭祖盛典,洛陽古今殿前的九座青銅鼎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乾奚元年,東宮黁遷都林都,在祭祖壇竣工的當天頒布了木國自己的祭祖典禮規製。同時為了表示對周朝天子的尊重,木國的祭祖典禮一般都選在清明節,比大周的寒食祭祖晚了一天。按照乾奚年間的傳統,整個祭祖程序十分複雜,有執事官各司其事、各司其位、迎神、敬香、複位、跪叩興、獻帛、跪、行三叩禮、行亞獻禮、行終獻禮、跪叩興、捧祝帛恭請瘞位、旨望瘞位、禮成各退等15道。

說到迎神,是從大周建立以來在各個階層的祭祖儀式上都要進行的一個環節,聽說是為了表達對護佑武帝姬發滅商建周的五大神靈的感激與尊重。在木國皇家的祭祖儀式上,每年都會從貴族中選取7個童男和7個童女,讓他們穿上繡著八卦的彩色衣衫,帶上龍帽,男童手持入春以來林都最先抽芽的柳條,女童則捧著薰風剛剛吹落下來的玉蘭花瓣,在祭祀當天由坐在轎子上的、身穿便禮服的女官帶領著走過朝天門,經由甬道登上神壇向神樹三叩拜。同時禮樂官奏樂,齊唱著:“靈之來,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靈之至,慶陰陰,相放怫,震澹心。”雲雲,有女巫、女師著祭祀之服,儺之麵具,跳迎神之舞。然後男童將手裏的柳條插在神樹周圍新鮮濕潤的泥土裏,女童則輕輕一吹,任憑花瓣紛飛,落在樹冠上、落在泥土上或者落在神壇的青石板上,空氣中是飄散著的淡淡的黁香。

“這種事,我不幹。帶龍帽的話每次還要束發,箍在頭上很難受的。”很多年以前,當端木栒被選上參加迎神儀仗隊的時候,他曾經這麼說道。但等到後來,他卻承認那是一次很神聖很值得驕傲的體驗,畢竟並不是任誰都能被選中的。當他俯首叩拜的時候,他似乎能感受到青石板下神樹的樹根在汲取著天地間的養分;當他將柳枝插入泥土中的時候,他又感覺到一陣帶著香氣的風吹過,仿佛神明溫暖的掌愛撫著他的麵頰。而樹葉的響聲,就是神明的囈語。

不過如今的祭祖大典是再也看不到昔年迎神的盛況了,“滅神運動”之後,東宮森便取消了這個環節。神壇上的柳枝都早已枯萎死去,隻剩下神樹落寞的背影,投在幹巴巴的泥土上,投在落了灰塵的青石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