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不要與富人做朋友(1 / 1)

趙德發一向是個很清高的文化人,他一直有個固執的觀點:不與富人做朋友。沒想到,他後來不僅與富人做了朋友,還發生了向富人借錢的故事。

這個富人叫呂小三。那是在一次朋友聚會上,經人介紹,趙德發與呂小三認識了。通過介紹,趙德發知道呂小三是位身價近千萬的大老板,與他老家是一個地方的,是正兒八經的同鄉。呂小三呢,當從朋友口中得知趙德發的作家身份後,對他更是恭敬有加。攀談中,兩個人甚是投緣,自然多了幾分親近。聚會結束後,趙德發與呂小三互留了電話,從此開始了交往。

呂小三個子不高,白淨臉,有些瘦弱,屬於眉清目秀類型的人。呂小三年齡不到四十歲,也就三十五六的樣子,但麵相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小許多,人顯得很精明,按現如今的說法,屬於很會“來事”的那種人。雖然,呂小三是名副其實的“款爺”,但你從他身上看不出任何富人的架子。適逢朋友聚會,無論場合大小,呂小三都忘不了邀請趙德發到場。每次,呂小三都會客客氣氣地把趙德發讓到首席位置,隆重地介紹趙德發的作家身份,對他謙恭有加,彬彬有禮。這讓趙德發的心裏很受用,感到做一名作家的無限風光,心裏自然是樂陶陶的。偶爾,趙德發來了客人,也會叫上呂小三作陪。本來,呂小三的事業做大了,事務多,應酬也多,但每次麵對趙德發的邀請,他從來都沒有推拒過,而是很慷慨地應承下來,從沒有讓趙德發的麵子掉下來。這讓趙德發覺得,呂小三更是一個講情講義之人,這樣的人可交。

呂小三目前正經營著陶瓷牙具生產的企業,董事長兼總經理,一肩挑,事業做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從農村走出來靠打拚發家致富的呂小三,什麼苦都吃過,按照呂小三的說法,他吃過5毛錢一塊的燒餅,也吃過上萬塊錢一頓的宴席,什麼苦日子、大富大貴的日子,他都經曆過,對金錢的態度,自然與別人有不一樣的地方。呂小三有錢了,名氣自然也就越來越大,聯係他的人自然也就多了,就連家鄉的父母官,每次來到綠城辦事,都是先與呂小三通上電話,找個時間與呂小三一聚。雖然,每次宴請家鄉的父母官,都是呂小三買單,但呂小三心裏卻是極為舒泰的。呂小三覺得,這不是錢的問題,是麵子,有多少人,會讓家鄉的父母官買麵子呢?

每次家鄉來了貴重客人,當然包括那些父母官,呂小三都要邀請上趙德發來作陪。這讓呂小三、趙德發、客人,都覺得有麵子。趙德發有時也感慨,有錢人就是好為人,這不,呂小三身份不同了,很多人都衝著他來了,而趙德發呢,按說名聲一點也不比呂小三低,自己好賴也是從家鄉走出來的一介文人,在全國數百家報刊發表過作品,獲獎無數,根據目前國家級會員總量,按照他的計算,每六十多萬人裏才出一個像他這樣級別的作家,但又有多少人會衝著他的頭銜,買他的賬呢?趙德發感慨歸感慨,這是誰也無法更改的事實,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呂小三結婚後一直沒有孩子,聽說修橋鋪路能積善行德,他一甩手拿出幾十萬元,從鎮上修了一條通往家鄉的柏油路,從此改變了村子裏行路難的曆史。村子裏的人一直感念呂小三的好,特意在一座新修建的橋上,刻上了呂小三的名字,並將此橋改名為“呂橋”,以此紀念呂小三的功德。

在趙德發的印象裏,呂小三是個出手闊綽、一擲千金的人。每年的父母生日,呂小三都要大張旗鼓地鋪排一回。呂小三不僅給員工放假一天,還包了幾輛大巴,載上全體員工,一路浩浩蕩蕩,開回村子,為父母做壽,那場麵,煞是熱鬧。如今呂小三成了鄉村裏有頭有臉的人物,來給父母祝壽的人自然很多,這其中包括村裏人,還有那些與呂小三不是朋友的人,如今也攀上了朋友,都來了。每次做壽,呂小三都要花費上一萬兩萬,但他從沒有吝嗇過。呂小三覺得,那場麵,不僅讓父母臉上有光,也給自己撈足了麵子,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趙德發進一步認識到,這個時代是有錢人的天堂。

趙德發後來要自費出版一本小說集,可是怎麼湊,還差幾千元的缺口。趙德發一時束手無策,便想到了呂小三。趙德發原想到,呂小三是疏財仗義之人,這幾千塊錢對於他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充其量隻是一頓飯錢,不會讓自己掉下來的。再說了,他如果能給自己讚助幾千塊錢,也是對文化的一份認可呢。沒想到,當趙德發信心滿滿地給呂小三打過去電話時,呂小三不僅沒幫他,後來竟然連電話也不接了!

這是趙德發平生第一次涎著臉皮向別人求助。他原來一直是把呂小三當朋友的,沒想到區區幾千塊錢,就讓他們什麼都不是了。趙德發這才意識到,以往,呂小三之所以交他這位朋友,不過是在特殊的場合,往自己的臉上貼金而已。趙德發這時真正感到,文化在金錢麵前的渺小……

呂小三,是趙德發今生第一個富人朋友,也是最後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