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是物化的心緒。
兒子的眼裏,秋是絢爛多彩的:火紅的柿子點綴著枯黃的葉片,湛藍的晴空中漂浮著朵朵白雲,還有黛色遠山,臥佛一般靜枕無憂。他眸子裏,秋就是秋,和他的瞳仁一樣澄澈,純淨得沒有一絲一屢的塵俗雜念。
總覺得帶他秋遊不太適合,秋,偏重於理性。而他,過於喧鬧,宛如綠地上快樂的小鳥,不消片刻的寧靜。或許,這個缺乏思考的年齡,隻適合去踏春,他們的喧囂,與春紅柳綠,是相得益彰的,隻一個“鬧”字盡可概涵全部。春,不需要那麼深邃。
秋無奢華,賞秋,則要耐得住寂寥與清寒。秋到深處,是不會流連於繁華都市。樓宇巷陌,苑囿了秋,這裏太擁擠了。狹窄的縫隙,容不下秋的放曠。都市花園,隻適合纖細濃豔的工筆畫。秋的豪情潑墨,隻有在大漠、浩海上,才可盡情揮灑。一馬平川,可以點染沙場秋點兵的恢弘氣勢;層林盡染處,方顯秋的妖嬈多姿。
臨山望湖。登高,空山寂寞,衰草連天,葉子終究要與樹幹別離,山體難免日漸憔悴單薄。望遠,湖水微瀾,天高雲淡,不知是否因為連日的秋旱,使水位退減,還是由於晴空的空遠,水似乎瘦了許多。無限秋色,盡落心底。
秋高氣爽,本是出遊的好時節。覽秋之人,卻是寥寥落落,沒有春日遊人如織的盛大。倘若說踏春是一種消遣,秋遊更多的應是憑吊。探春風可以營造好心情,望秋景,是需要心境的。
秋遊,需要一份閑適。歸心似箭的人,眼裏是沒有風景的。疲於奔波的遊子,隻能裝點了秋的蒼涼。枯藤纏繞,老樹如虯,黃昏歸巢的烏鴉,惹得愁更愁——飛鳥相與還,人卻不得歸!小橋流水繚繞著幾戶冷清的人家,秋風嫋嫋,古道荒涼,映照著羈旅客切膚的落寞,倦怠之馬日漸消瘦。斷腸人的心中,秋便是思了。快馬加鞭,秋風急,哪有心情去挽留?
離人也不適合觀秋。“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離人心中,悲的是殘秋,愁的是別緒。觸目又會傷懷,望穿了秋水,又看斷了南飛雁。雲中錦書,終未傳來,難怪乎這愁緒,一撥又一撥,才下了眉頭,卻上了心頭。秋色有聲,寂寞無痕。不是離人容不下秋,是載不動太多的寂寞。賞秋,需要平和之心。
哎,誰與共秋風?峰回路轉處,竟有幾位長者一路談笑風生,迎麵而來,個個步履穩健,神態從容。時值人生之秋與季節之秋的交彙處,或許,隻有他們,才可以參悟秋語:濃也是一生,淡也是一輩子,到了這樣的年紀,還有什麼不能釋懷的呢?
踏春時,春花總給人無限的懷想,憧憬秋實高掛。秋遊之際,果實已了然於心了,曆練生命的精華,秋,是珍藏記憶的季節。回望這秋色,隻不過是季節的過渡。從夏走到冬,季節的輪回,是開端,也是結局。誰能斷言,秋是衰老的春天,還是育春的種子?
一樣的秋天,不一樣的心情。眼裏的秋景,心中物語。讀秋,就是讀一種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