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三重境(1 / 1)

“懂你”

一日,曾經的學生前來探訪。雖然她們已是大學生,但對我這位初中老師仍能掛念,讓身邊的人都唏噓不已。四年後的謀麵,我們彼此絲毫沒有陌生感,親密如昨。

她們依舊是懂我的,帶來的禮物,也是靈犀之作:一盆雛菊,一盆水竹。她們居然知道我喜歡侍弄花草。上學時,她倆都是我的得意門生,得意之處,不僅是幾次大賽輔導獲獎。更是在課堂上。與另一位老師談教學時,共同的感受是“常有遺憾,感覺曲高和寡”。學生的知識麵狹窄,且不愛讀書,讓老師在課堂上有懸空的孤獨感。

不過,當初課堂上有她們,就是另一種情形了。我談高山,她們能以流水應和。我想引用的詩文,說了上句,她們立馬能補出下句。她們甚至能與我共同切磋紅樓,談書中人,議世上事。

伯牙有幸,有子期做知音。人們常注重生活中的知己,忽略了另一種“懂你”。在工作中,有這樣一些“懂你”的人,也是件快樂的事情。

伊麗莎白女王,出現在公眾場合時,左臂彎中總挎著一隻手提包。人們都會好奇,包裏裝著些什麼呢?其實,這隻包還藏著暗語。女王和客人用餐時,如果她將手提包放在桌上,就意味著她希望5分鍾之後結束用餐,離開現場;與客人散步聊天時,如果她將手提包掛到一側肩上,就意味著她想結束聊天。當然了,女王將手提包挎在左臂彎,表明她感覺談話很輕鬆。她細微的舉指,都能被人讀懂。

多年前,滿文軍的《懂你》風靡一時。歌唱地很深情,但真正“懂你”之人,其實寥寥。

我覺得,人活到境界處,當是有人懂你的。“懂你”,是一重境界。

“不悔”

偶然,看見一標題——《臨終前後悔的25件事》,出於好奇,瀏覽一番。原來臨終前後悔的,也不過是些尋常事宜。諸如,沒有實現夢想,做了對不起良心的事,過於相信自己,沒有妥善安置財產,等等。

前些日子,發現網上竟然有人兜售“後悔藥”,從一毛錢到十幾元,價格不等。本以為又是年輕人的惡作劇,誰料,點開網頁,發現購買者竟也芸芸。詢問知曉事理的人,他們說,所謂“後悔藥”,不過是一些文件,包含一些笑話和人生哲理。其中有句話,讓我也從中受益匪淺:永遠不能讓同一件事情傷害自己兩次!

其實,人所皆知,這世界上哪裏會有真的後悔藥呢?不過,那句話,倒是值得深思。很多時候,我們在犯下過失後,又在不斷地悔恨中,讓自己一傷再傷。

孩提時,看過魯迅的《祝福》,情節其實是在後來溫習的,但劇中祥林嫂在失去阿毛後,逢人必說的那段話,當時就烙印在我的心中: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裏沒有食吃,會到村裏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狼……

祥林嫂似的後悔,其實是於事無補的,阿毛終究不會複生。我們都厭煩她一遍又一遍重述著她的追悔。

倘使打番了牛奶瓶,你會怎麼辦?沒有打翻之前,就可以做好防範,消除一切打翻牛奶瓶的隱患,這是上智之人,思維敏捷,辦事周全。但我們不能事事清醒,即便自己謹慎有加,還有很多外因非我們所能控製。人生在世,過錯難免。不悔,是一種境界。

遇到打翻牛奶瓶之類事情,能夠迅速冷靜地清理地毯上的汙垢,將損失降低到最小損失,應該是最明智之舉。事前需要深思熟慮,事中勇於擔當,事後有“不悔”的豪氣。這是睿智人生。

我喜歡“不悔”的境界。

“不二”

上課時,為了讓學生看清幻燈片上的文字,我臨時將字體從五號調整到小三號,結果,台下學生議論紛紛。聽她們竊竊私語,原來是對“小三”這個詞太敏感。索性換成三號字,免得他們有了困惑之資。

想起一句俏皮話:“婚姻是愛情是墳墓,但小三偏偏還來盜墓”。小三成了公害,大家喜歡把責任推卸給小三,而忽視了當事人的罪責。倘使當事人能有“不二”心,誰還能成就小三呢?

九華山一座寺廟的後院裏,有一側門,門楣上寫著“不二門”,狹窄的山門因此醒目。門是緊閉著的,站在高處,牆外幽穀翠竹依稀可見。“無限風景在遠峰”,我想,不二門外,定然是大好風景。不過,行程匆匆,我也無暇,遂於“不二門”擦肩而過。

“不二”,其實是佛學術語,本來,“不二法門”是指對事物認知的最高境界。當然了,“不二”,還有一層含義,就是“不變心,專一”,這是我崇尚“不二”的真正內涵,我喜歡“唯一”的感覺。

不二,不獨是感情事,其實,人生在世,凡事可以有“不二”心,專心而為,必定是無往而不前的。

“不二”,我覺得更是一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