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速公路隧道水泥路麵“白改黑”施工技術探討(3 / 3)

4.7 SMA-13瀝青混合料壓實成型

SMA-13瀝青混合料碾壓采用4台13噸雙鋼輪壓路機並列成梯隊進行全斷麵碾壓,碾壓采用緊跟、慢壓、高頻、低幅的原則進行。鑒於隧道空間內散熱慢的特殊性,初壓溫度可按規範要求的下限控製,盡可能降低對壓路機操作工在通風不暢且高溫作業下的身體影響。碾壓過程中,加強對碾壓順序、碾壓遍數、碾壓速度及碾壓溫度的控製管理。

4.8 開放交通

鑒於隧道內散熱較慢,交通開放時間須嚴格控製,待攤鋪層完全自然冷卻後,待路表溫度低於50℃後,方可開放交通,因此隧道瀝青路麵養生時間較隧道外路麵時間長。

5 隧道路麵“白改黑”路用性能分析

結合1cm橡膠瀝青應力吸收層SAMI+4cmSMA-13的加鋪結構型式在上三高速公路沿線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麵“白改黑”改造中的應用,對其各項技術性能指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其在抗老化、抗疲勞、延緩反射裂縫、延長路麵使用壽命等方麵的價值。

5.1 路麵抗滑、滲水性能

對成型路麵表麵的宏觀粗糙度及抗滑性能進行檢測分析,共檢測42處,其中滲水係數平均值31mL/min,大於60mL/min有2處、不滲水13處,合格率95%;構造深度平均值0.94mm,合格率100%;摩擦係數平均值49BPN,合格率100%;橫向力係數平均值61,大於規範要求的54,合格率100%。從上述檢測結果分析,采用1cm橡膠瀝青應力吸收層SAMI+4cmSMA-13進行隧道路麵“白改黑”後,其路麵的摩擦係數和構造深度均較大,具有較好的抗滑和滲水性能,能較好地延長路麵的使用壽命。

5.2 路麵平整度

通過對沿線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麵“白改黑”改造路段的路麵平整度檢測,其中原水泥混凝土路麵平整度(IRI)分別為2.3m/km、2.4m/km、3.1m/km、3.8m/km,實施“白改黑”改造後,路麵平整度(IRI)分別為1.2m/km、1.3m/km、1.3m/km、1.2m/km,路麵平整度(IRI)平均值由“白改黑”改造前的2.9m/km提高到改造後的1.3m/km,提高了123%,明顯改善了路麵行車舒適性。

5.3 改善路麵性能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麵“白改黑”改造采用1cm橡膠瀝青應力吸收層SAMI+4cmSMA-13加鋪結構型式,在有效改善路容路貌的同時,提高路麵平整度,更好地抑製隧道板塊之間板縫的反射,延長路麵使用壽命。截至2014年3月,經過近2年的營運,對該路段的路麵進行現場檢測,發現路麵沒有出現推移、擁包、裂縫現象,也沒有出現早期水損害,麵層情況基本完好。

6 結論

上三高速公路沿線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麵“白改黑”改造,在運營的近兩年時間中,SAMI應力吸收層體現了良好的遏製、延緩反射裂縫、提高層間粘結力、防水等效果,上麵層4cm厚SMA-13薄層路麵體現了良好的高溫穩定性、低溫抗裂性和水穩定性,還具備了足夠的抗滑性能,在此期間該路段路麵狀況良好,延長了路麵使用壽命,在保證行車安全和舒適性的同時,節省了路麵養護投入。

參考文獻

[1] 公路瀝青路麵施工技術規範(JTGF40-200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 李振銘.淺談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麵“白加黑”施工工藝[J].建築與工程,2011,(36).

[3] 麼衛良,商亞鵬.淺談城市道路“白加黑”改造技術[J].科技信息,2009,(9).

[4] 鍾瓔.亭楓公路“白改黑”工程的施工工藝和質量控製[J].上海公路,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