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侵中國日本演序幕意退讓介石定決策(2 / 3)

舊中國軍人,狂嫖濫賭是其特色之一,張學良父子的軍隊,是一支背景十分複雜的軍隊,它曾是受到招安的馬匪,從晚清製軍裏蛻變而來的。由於民國初年開始,國內軍閥割據戰亂連年,這些軍人各種毛病不但沒有收斂,反而有加劇的趨勢。針對這一特點,日本在東北各地設置了許多 、 和大煙館,這些機構既大肆搜刮中國財富,同時又是日本在中國的情報機關所在地。

7月中旬,東北屯墾軍1名軍官,將此情告訴了-—日本女子植鬆菊子,植鬆菊子即告訴了哈爾濱滿鐵公所顧員佐滕的妻子。佐滕的妻子又將此情報遞送給了日本特務機關。

日方得知此情報後,利用中村事件大做文章。8月10日,由石原起草,以關東軍參謀長三宅光治的名義,向滿蒙副總裁江口定條發出了一個以武力搜查中村的通知。8月13日,石原就中村事件,給日本參謀本部軍事課長永田鐵山寫了一封措詞強硬的信,提出武力解決滿蒙的要求。31日,森恪在政友會幹部會議上煽動說:“為了把日中關係恢複到合理的地位,必須依靠國力的發動。”

日本國內的戰爭叫囂十分狂熱,陸軍省軍務局長小磯國昭少將、參謀本部課員影佐禎昭少佐等軍官紛紛出動,利用各種集會發表演說,煽風點火。第9師團甚至用飛機散發了10萬份《醒來吧,國防》的傳單。

9月12日,日本內閣召開三省二部(海軍省、陸軍省、外務省、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會議。會議一致同意“以中村事件為由,首先進行鐵路交涉,進而解決一切懸而未決的問題。”

在緊鑼密鼓的戰爭叫囂聲中,日本軍內法西斯加緊策劃侵略滿蒙的戰爭。在軍部首腦的支持下,陸軍部組成了以櫻會頭目橋本欣五郎中佐為首,以參謀本部第一部長建川美次少將,軍事課長永田鐵山為骨幹的陰謀集團。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大佐、石原莞爾中佐和奉天特務機關的花穀正少佐,則組成了另一個陰謀集團。這兩個集團串通一氣,密謀策劃東北事變。

實際上,從1931年春天開始,天皇裕仁就開始秘密部署軍事行動。4月,參謀本部乘關東軍所屬部隊調防之際,將適於在寒冷地區作戰的仙台第2師團調進中國東北。5月,在延吉建造兵營。7月,又將兩門24厘米的重炮,秘密運到沈陽日本守備隊,炮口對準中國東北軍的北大營。

8月初,裕仁天皇召開關東軍師團長會議,說明滿洲作戰計劃問題。此後,裕仁又接見各司令官,暗示此事政府已經批準,但天皇和政府均不直接出麵,由少壯軍人出麵。為此,日本軍部進行了重大人事調整:建川美次調任作戰部長;中國通本莊繁中將和土肥原賢二大佐,分別任關東軍司令官和奉天特務機關長。一批法西斯將領就任要職,從組織上保證了發動事變的進行。

在日本政府默許和軍部的支持下,這批法西斯狂徒有恃無恐。9月7日,日軍守備隊第三大隊向沈陽附近集結。8日,日軍在沈陽西建造炮台3座。同時日軍四處暗布密探。同日,日軍越境到沈陽北門外架機槍演習,並在合堡大街實行街市戰鬥演習。日本在東北的在鄉軍人,亦於9月8日奉到密令,分別集中於沈陽、長春、哈爾濱。10日,沈陽日軍當局分別召集沈陽日僑開會,以中村事件借題發揮,煽動日僑仇華情緒。

與此同時,沈陽南滿站附屬地縫紉廠,大量趕製中國軍服,卻用途不明。一切征候都表明,東北的形勢險惡,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正當日本法西斯磨刀霍霍,東北形勢岌岌可危之際,國民政府在東北的防務甚為空虛。不久前的1931年7月18日,石友三在邢台宣誓:就任廣州政府所委任的第五集團軍總司令職,發出了討伐張學良的通電,率軍北上。

7月23日,張學良發出討伐石友三通電。東北軍主力大都抽調入關,黑龍江僅有的兩個國防旅,也都在這時調入關內。時東北軍人對石友三感歎道:“東北軍為了討伐石友三,不但把棍子拿了出來,連苕帚疙瘩都拿出來了。”當時吉、黑兩省的東北軍僅剩5個旅,而且武器低劣,其中兩個旅僅為兩團編製。遼寧省內也僅留下王以哲第7旅,張廷樞第12旅和張樹森騎兵第3旅。

東北除軍事防務空虛以外,軍政領導核心亦非常薄弱。事變發生前夕,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學良在北平休養,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正在家中為父祝壽。吉林省政府主席張作相在錦州為父治喪,黑龍江省主席萬福麟正在北平,他還兼任討伐石友三的總指揮。在沈陽,隻有遼寧省政府主席藏式毅、外交特派員王鏡襄等。

對於日本的陰謀,張學良並不是一無所知。7月間,榮臻將軍就向他報告說,日本軍隊企圖挑起事端。8月,駐北大營的第7旅旅長王以哲,預感到日軍要采取行動,專程到北平請示張學良。張學良指示說,蔣委員長要求暫時不抵抗,遇事退讓,軍事上要避免衝突,外交上采取拖延方針。

事變前,張學良曾向蔣介石彙報了日本的過激行動,可能發生軍事衝突。蔣一再告誡張學良避免與日本發生衝突。7月12日,蔣於江西剿共前線密電張學良,對日軍在東北之挑釁,須極力忍讓,勿生事端。“此非對日作戰之時”。

此時的蔣介石感到十分為難,從國內形勢看,當年7至9月,發生了百年罕見的特大水災。全國湘、皖、鄂、蘇、贛、浙、廣、閩、川、豫、直、魯、遼、吉、黑、熱等16省受災。僅江淮水災就有386縣受災;受災人口5311萬,占江淮總人口的25%;受災農田1.6億餘畝,占江淮總農田30%;死亡人口42.2499萬人,經濟損失達23億元。

政治方麵,蔣介石雖然打敗了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地方新軍閥,但中共勢力異軍突起,勢力蔓延到鄂、豫、皖、蘇、贛、閩、湘、浙、廣等省,先後兩次圍剿均損兵折將。這次蔣親自披掛上陣,調集30萬大軍進行圍剿,以求一戰而徹底剿滅。就在此時,兩廣地區胡漢民為首的地方勢力,再次掀起政治風潮,對此他不得不采取忍讓態度,以求徹底剿滅中共勢力後,再作處置。

國際方麵,中蘇關係惡化,張學良在上年與蘇軍還爆發了軍事衝突,雖然沒有激化為兩國間的重大事變,但兩國實際上已經斷絕了外交關係,處於敵對狀態。

從實力方麵看,日本是當今世界軍事強國,連英美也得讓它三分,客觀地說,中日兩國軍事力量不在一個檔次上。國民政府近幾年來雖然在經濟建設方麵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中國貧窮積弱的麵貌不是一下子能夠改變的。蔣介石曾提出十年建設計劃,在他看來,中日戰爭難以避免,給他十年時間,就可以在各個方麵進行必要的準備,也可以縮小與日本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