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日本建法西斯內閣
華北成再分裂態勢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並沒有擺脫危機。而軍部對政治的影響力迅速加強,它意味著軍事法西斯體製正在形成。到1933年,日本已有數百個法西斯團體,其中較大的就有80多個。1934年7月,以海軍大將齋藤實為首相的內閣辭職,另一個海軍大將岡田啟介繼任首相。
隨著國際戰爭危險加深,特別是侵華戰爭步步得逞,日本法西斯勢力的氣焰囂張。為擴大對外侵略,日本國內盛行“非常時期”的論調,這就是進一步實行高壓政策,以便把人民驅趕到戰場上去。
在如何建立軍部法西斯獨裁問題上,日本法西斯軍人內部分成兩大派:即皇道派和統製派。雙方都要建立軍部法西斯獨裁統治,但皇道派以“新興財伐”為靠山,強調以天皇為中心的絕對精神主義,認為對政黨、重臣的勢力必須給予堅決的打擊。他們主張用政變、暴力以致暗殺等恐怖手段,來實現這一目標。這一派以荒木貞夫、真崎甚三郎等為中心,在軍隊青年軍官中頗有影響,其成員主要是少壯軍人。
與之對立的統製派,同舊財伐合作,以樹立國家“總體戰體製”為特點。他們主張用合法手段,在陸軍中央機關將校的統製下,實行“斷然改革”。統製派強調加強現有國家機關,使天皇製法西斯化。這一派以永田鐵山和東條英機等人為中心。兩派的對立由於人事上的勾心鬥角,而變得更加激烈。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軍官以“昭和維新”發動武裝叛亂。晨5時,村中孝次、野中四郎等人,率領東京駐軍第1師團第1聯隊、第3聯隊、近衛師團第3聯隊等部1473名官兵,分幾路襲擊東京市內的首相官邸、內大臣私邸、警視廳、朝日新聞社等地。岡田啟介首相僥幸從官邸逃出。內大臣齋藤實、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大藏相高橋是清等當場遇害。
第一步襲擊成功後,叛亂部隊迅速占據包括首相官邸和國會議事堂在內的東京政治活動中心,切斷以永田町為中心的西南部交通。叛亂者擬就《奮起趣意書》,包圍《朝日新聞》等報社,阻止報紙的正常發行,要各報社發表《奮起趣意書》,並對陸軍上層開展政治攻勢。
此時,日本內閣一片混亂。後藤新平內相被任命為臨時代理首相,因為傳說岡田啟介已在叛亂中被殺。27日晨3時,根據緊急敕令,東京地區實行戒嚴。叛亂部隊在東京警備司令官香椎浩平指揮下,叛亂者所占地區成為他們的守備區。
陸軍軍官的叛亂,極大震動了日本統治集團。陸軍統帥部雖然最初有過動搖,甚至發表了《陸軍大臣告示》那樣的文件,但很快做出對叛亂部隊進行討伐的決定。
陸軍內部意見並不一致。陸軍參謀次長杉山元和作戰課長石原莞爾大佐,以及武藤章大佐等主流派,堅決主張對叛亂部隊實行討伐。他們掌控著戒嚴司令部的實權。
從叛亂者來說,叛亂發動後,沒有任何明確的行動方針。27日午前,杉山元進宮,接到天皇敕令,要求“戒嚴司令官務必占領三宅阪附近,迫使軍官以下人等迅速撤離,回歸各所屬師團管轄之下”。天皇敕令一下,叛亂軍官們立即陷入混亂狀態。叛亂軍官們經過一段搖擺之後,決定抵抗。這期間,同情政變的香椎浩平曾向參謀本部提出,如果能得到天皇“昭和維新”的“聖旨”,就可以使事件和平解決。這一提議遭到杉山元的堅決反對,使香椎浩平極為憤怒,於是決心武力討伐。
29日晨,香椎浩平出動24000多官兵,包圍了武裝叛亂部隊駐地。在戰鬥態勢下,從飛機、戰車和無線電廣播裏,發出了《告下級官兵書》,要求叛亂部隊立即放下武器投降。叛軍在天皇敕令的招喚下,很快“歸順”了,29日下午2時,領導這次叛亂的軍官們聚集在陸相官邸。結果,除野中四郎大尉自殺外,其他均被捕。經曆4天的武裝叛亂,未經任何抵抗就被鎮壓了。
二.二六事件後,軍部最初曾企圖最大限度地利用政變的結果,成立一個軍事獨裁內閣。由於種種因素未能得逞。但表現在政變上的軍部壓力非常明顯,各政黨對於繼任內閣人選問題,已經完全喪失了發言權,元老、重臣和宮廷勢力,也不得不考慮軍部意圖的前提下,決定繼任內閣人選。作為繼任首相的首要條件,必須是軍部所同意的人物。廣田弘毅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經過軍部同意被推出組閣的。軍部對組閣進行了露骨的幹涉,在它的控製下,寺內壽一大將被任命為陸相。廣田內閣一開始,就接受了軍部提出的“庶政一新”和“廣義國防”要求,開始推行準戰時體製。
1936年3月17日,廣田內閣提出所謂“全麵革新政治”。這是以軍部提出的加強國防、明征國體、安定國民生活和刷新外交四條大綱為中心。其實質是要建立用天皇權威來統製一切,以軍部為軸心,大力加強軍事和國防的準戰時體製,為在亞洲的侵略擴張鋪平道路。至於陸軍提出的充實軍備、調整稅製、加強國防等項“改革”要求,廣田內閣一一予以接受,從而開辟了軍部操縱政府,幹預政治的道路。
軍隊內部清算派係後,寺內壽一陸相及杉山元、梅津美治郎等為首的新統製派,作為主流派掌握了軍部實權。這一班人要求實現國家全麵法西斯化,並且毫不隱晦地要挾政府:“政治主導權如不讓給軍部,就會發生第二、第三個‘二.二六’事件。”
通過肅整,軍部和廣田內閣成為一體,推動了廣田內閣走向戰爭和法西斯化。這突出表現為軍部大臣現役軍官製的恢複。陸海軍大臣現役軍官從明治時期以來,就是軍閥幹預政治的最有力武器。經過大正初期的第一次護憲運動,於1913年把它廢除了。現在在軍部的強烈要求和高壓下,廣田內閣於5月18日決定,修改陸海軍兩省的官製,恢複被廢除的軍部大臣現役武官製。任命現役的大、中將擔任陸海軍大臣。中、少將擔任次官,以保障軍部特權。
從此,日本法西斯軍閥便可以通過陸、海軍大臣左右內閣,從而掌握了此後內閣的存亡命運。他們有了對政府的控製權,就可以對內放手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對外可以隨意擴大戰爭。
二.二六事件發生前後,日本所處國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1933年日本退出國聯,1936年6月,它又退出裁軍會議。日本的舉動嚴重打擊了凡爾賽-華盛頓體係,加深了同歐美一些國家間的矛盾。不斷擴大的侵華戰爭,更激化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情緒。麵對這種局麵,日本統治集團急待製定出下一步行動方針。
日本軍部要求強化在政治上的發言權,迫使政府建立戰時體製,按照軍部的國防方針,來決定國家的國策和外交政策。然而在國防方針上,陸軍和海軍持有不同的意見:陸軍把對蘇作戰作為第一目標;海軍則把對美作戰作為第一目標。雙方經過激烈爭吵和秘密討論,意見才趨於一致。1936年6月,它們共同擬定了《帝國國防方針》第三次修改方案,並據此提出了《用兵綱領》。6月30日又製定了《國防國策大綱》。上述文件,對日本戰略目標、擴軍備戰、作戰方針,以及帝國戰時所需要的兵力等,都做了新的決策。
修改後的《帝國國防方針》決定,“以美國、俄國為目標,並防備中國和英國”,即把蘇聯和美國並列為第一位的假想敵國,同時準備進攻中國和英國的屬地。為實現這一方針,確定國防所需兵力:常備師團為20個,戰爭初期所需兵力:陸軍為50個地麵師團,陸軍航空兵為142個飛行中隊;海軍對外作戰部隊應配備戰列艦12艘、航空母艦10艘、巡洋艦28艘,其它艦隻179艘,海軍常備基地航空兵為65個飛行隊。
陸軍以此為目標,製定了擴充軍備的六年計劃;海軍製定了五年內充實必須兵力的第三次補充計劃。為了實現陸海軍的擴充計劃,必須實行大規模擴充軍需產業為中心的經濟戰時體製。這樣一來,日本的國策必須大轉變。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廣田召開了五相會議。1936年8月7日,廣田弘毅召開了有陸相寺內壽一、海相永野修身、外相(廣田兼任)、藏相馬場瑛一等參加的五相會議,決定在新形勢下實行國策大轉變。五相會議以軍部提出的《國防政策大綱》為基礎,通過了決定日本國策的綱領性文件——《國策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