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日本建法西斯內閣華北成再分裂態勢(3 / 3)

同日,日軍第8師團16旅團再次猛攻古北口。我軍奮勇抵抗,傷亡很大,關麟征親率特務連赴前線指揮,中途遭日軍阻擊負傷,由73旅旅長杜聿明代理師長。是役,第149團團長王潤波犧牲。

3月12、13兩日,日軍再度進攻喜峰口,遭到中國軍隊頑強抵抗,雙方傷亡慘重,日軍被迫撤至半壁山。3月16日,日軍因攻喜峰口受挫,遂變更部署,沿半壁山向羅文峪正麵進攻。被第29軍暫編第2師擊退。

同日,日軍第33旅團攻占界嶺口,次日被東北軍萬福麟部反攻奪回。24日日軍退至長城線,雙方相持至4月中旬。

3月17日晨8時,日軍鈴木旅團步騎混合部隊三四千人再次向羅文峪、沙石峪等處進攻,並以飛機20餘架助戰。暫2師劉汝明部奮力抵抗,陣地反複得失10餘次。當晚劉汝明率部從兩翼夾擊,營長王合春率部抄入敵後,重創日軍,王合春犧牲,該營生還者僅70餘人。18日,日軍再次進攻未逞。次日日軍撤退半壁山。25日,日軍返回承德。

3月22日,日軍進攻冷口失敗後,又令第33旅團進攻冷口。猛攻南麵我軍陣地,遭到第32軍商震部黃光華師奮勇抵抗,商震親往前線督戰。經過連日戰鬥,日軍未達到目的,25日中止進攻,傾全力保蕭家營子。

3月27日,日本關東軍司令武滕鑒於日軍進攻長城各口受挫,決定將攻擊目標轉向灤東。4月1日,日軍轉攻灤東,占沙河寨、石門寨。東北軍何國柱部退守海陽鎮、亮甲山一帶。4日,日軍第14旅團岩田支隊,糾合偽軍靖安遊擊隊共3000餘人,在河田少將指揮下進占海陽。東北軍何國柱部奮起反攻,奪回海陽鎮。10日,日軍大隊飛機轟炸海陽,守軍何國柱部向西南後撤,海陽再次失守。

4月7日,日軍服部旅團再次進犯喜峰口,以猛烈炮火掩護步兵千餘人向老婆山、孩兒嶺我軍陣地攻擊,遭到趙登禹旅阻擊未逞。翌日,日軍增兵續攻,雙方均有較大傷亡。12日,日軍混成第14旅團進攻喜峰口,宋哲元部第37、第38師各一部腹背受敵。是日,何應欽下令放棄喜峰口,撤往通州以東沿運河布防。13日,喜峰口失陷。

4月9日晚,日軍3萬多人猛攻冷口,第32軍商震部奮力禦敵,因傷亡慘重,11日放棄冷口,向灤河右岸撤退。15日,何應欽下令灤東守軍全部退往灤西,並令駐秦皇島守軍撤退,是日晚,日本海軍陸戰隊登陸秦皇島。17日,日軍進占昌黎。至5月9日,灤東各縣悉被日軍占領。

4月21日,日軍第8師團進犯古北口,占古北口部分陣地,中國守軍第2師黃傑部官兵與日寇苦戰經日,堅守南天門,形成雙方對峙局麵。5月11日,日軍猛攻古北口南天門陣地,守軍83師傷亡慘重,遂由第2師黃傑部接防。13日,國民政府軍委會北平軍分會決定放棄南天門陣地,古北口失陷。長城抗戰,遂告失敗。

中國軍隊長城抗戰,使日軍陣亡3000餘人,傷7000餘人,擊斃日軍少佐以上指揮官2人,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信心。中國官兵在劣勢裝備下,激於愛國熱忱,同仇敵愾,與強敵拚殺,陣亡5000餘人,英勇壯烈,可歌可泣。

在沿長城一線抵抗日軍的作戰失敗後,國民黨派親日派黃郛為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負責對日交涉,謀求停戰。在蔣介石、汪精衛授意除承認“滿洲國”和割讓東北四省外,其它條件都可答應的前題下,與日本進行停戰談判。

5月30日,參加中日停戰談判的中國首席代表熊斌等6人由北平出發前往塘沽,與日方首席代表,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茨,在塘沽日陸軍運輸派出所舉行預備會談。正式會談前,蔣介石再次致電何應欽、黃郛等,告以對停戰協定形式、內容及手續眾意均以諒解,要求確守25日國防會議決議原則。並希望“文字斟酌,打磨幹淨,不可有影射。縱屬同一意義而用語必須堂皇。”

5月31日上午9時,中日停戰談判正式舉行。日方提出停戰協定草案,岡村寧茨聲稱這是最後案,一字不容變更,中國代表應在1個半小時內作“允諾”或“不同意”的答複。

5月長城抗戰失利,南京政府對日采取妥協政策,日軍越過長城,分兵進犯察東和冀東。華北形勢進一步危急,在很多國民黨將領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身為國民黨中央委員,國民政府委員和軍委委員的馮玉祥,聯合方振武、吉鴻昌等,於5月組建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中原大戰失利後,馮玉祥避居山西汾陽的山村峪道河,以剩下2000名衛隊為基礎,在汾陽縣城辦了一所軍官學校,訓練骨幹為再度赴政界、軍界作準備。

1933年初,中共北方黨組織,將由原汾陽軍官學校改編成第29師教導團調到張家口,擴編為師,作為骨幹;經吉鴻昌聯絡方振武,由滬赴山西介休集合舊部,擴編為3個師。3月1日在綿山誓師,打出“抗日救國軍”旗幟,通電抗日。於5月抵達察哈爾省,成為抗日武裝主力之一。馮玉祥舊部高樹勳、孫良誠、張淩雲等,先後到達張家口,並擴充軍隊。

1933年4月29日,日偽軍攻陷多倫,察哈爾危急。5月24日,盤踞多倫的日偽軍向南侵犯,並攻占沽源,察省形勢日益嚴峻。

馮玉祥舉兵抗日,得到全國民眾和各界愛國人士、團體的擁護和支持,參加同盟軍的武裝力量和人員十分廣泛。除馮、方、吉等舊部作為基本隊伍外,還有察省的地方武裝,原防守長城各口的愛國軍隊,原西北軍舊部和從東北各地撤退到察省的義勇軍等。北平、天津、太原等地學生,也成批到張家口參加同盟軍。中共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也參加了同盟軍,部隊由幾千人迅速擴大到10萬多人。

6月22日,同盟軍僅用3個多小時,即攻克康保城。23日,同盟軍分兵兩路,進入寶昌和沽源。此時,偽軍首領劉桂堂派副軍長尚武到張家口,向馮玉祥輸誠,接洽反正,馮感其誠意,允予收編。

6月26日,劉桂堂在沽源發出通電,表示要與“我抗日友軍立於同一戰線,秣馬勵兵,旌铖東指,寧作戰場雄鬼,勿為瓦全虎倀。”沽源遂不戰而收複。

7月1日,經過激戰,收複寶昌。同盟軍收複察東3縣後,遂組織收複多倫的戰役。

多倫是察北重鎮。既是察、綏、冀、內蒙之間的交通樞紐,又是察北的商業中心,日寇視為侵略察綏的戰略要地。因此,日寇侵占該城後,即開始苦心經營。築有堅固工事,駐有3000多名日軍和偽軍李守信部,並有飛機助戰。對於裝備較差的同盟軍來說,要攻取多倫是十分艱難的。

與此同時,日本向北平當局不斷施加壓力,要求製止同盟軍的抗日行動。南京政府令北平軍分會進逼同盟軍後方,並默許日寇出兵夾擊同盟軍。麵對這種形勢,抗日同盟軍於7月5日在大榆樹溝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乘敵尚未形成夾擊這勢,先發製人,立即向多倫進攻。

7月7日夜11時,同盟軍向多倫發動總攻,戰鬥異常激烈。守敵借堅固工事與優勢火力拚命頑抗,同盟軍戰士則奮勇衝擊,前赴後繼,全力猛攻,傷亡很大,但士氣高昂。吉鴻昌、鄧文、李忠義親臨城下指揮,經過兩天三夜的激戰,至10日晚,吉鴻昌見久攻不下,乃親自率領敢死隊,肉袒匐匍前進,連續指揮三次爬城戰鬥,由於敵人的機槍掃射,手榴彈拋擲,如雨下落,幾次攻城均未成功。

同盟軍犧牲了包括團長在內240餘人,馮玉祥悲憤交加,向前線抗日將士發出多倫最後決戰,以死報國電。馮的通電給浴血攻城的將士以極大的鼓舞,終於攻克了多倫。

就在抗日同盟軍攻克多倫之際,迫於各方壓力,馮玉祥決定解散同盟軍,要求將所占察省交給第29軍宋哲元部接管。國民政府同意了馮玉祥的要求,將積極抗日的第29軍調派察省。由此,又引出了抗戰佳話。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