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蔣尋求中蘇再結盟宋假意華北行自治(1 / 3)

第十四回 蔣尋求中蘇再結盟

宋假意華北行自治

1933年長城抗戰結束,日本帝國主義將觸角伸到華北,滅亡中國的野心昭然若揭,蔣介石便開始從國際大局勢上謀劃對日戰略。在他認為,一旦與日本展開全麵戰爭,可能的盟友隻有蘇聯,因此恢複和加強與蘇聯的關係顯得十分重要,當然這裏麵必然會牽涉到中共問題。1934年3月1日,蔣介石在江西指揮大軍進攻中央蘇區紅軍之時,國民黨北平分會參謀長楊傑率軍官考察團抵達莫斯科。

30年代後期,國際形勢十分險惡,爆發新的世界大戰的危險日益明顯。從1934年到1936年,日本的軍費在國家預算中的比例從34.4%增加至70%;德國的軍費從21%增加到67%;意大利的軍費也從20%增加至52%。麵對這種情況,斯大林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他相信戰爭已經迫在眉睫,蘇聯在東西兩方麵受到威脅,而且很可能在它還未來得及準備好之前,大戰就爆發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在遠東給蘇聯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此時蘇日兩國關係非常緊張,兩國都認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蘇聯調兵遣將,製訂計劃在遠東發展工業以加強國防。斯大林雖然固守中立,拒絕同英國和美國合作反對日本。但真心話是希望中國強硬起來,頂住日本的侵略,最終將日本拖在中國戰場上,使其無法也無力向蘇聯攻擊。因此,楊傑的到訪,正是斯大林所需要的,他必須支持中國,支持蔣介石對日強硬,堅持抗戰。客觀地說,中國的抗日也是為蘇聯的安全提供保障。

3月7日結束訪問,蘇聯副外交部長索科尼柯夫告訴楊傑,蘇對日作戰有把握,擊敗日本後必將東北歸還中國;中國對日態度應堅決,中蘇應合作。楊傑回國後,將蘇聯的態度向蔣介石報告。

1934年10月16日,蔣介石的私人代表蔣廷黻到達莫斯科,開始尋求恢複與蘇聯中斷的關係。他帶去蔣介石提出的兩個問題:

一是中蘇之間有一係列共同利益,如果蘇聯的利益和地位受到打擊,也就是對中國利益和地位的打擊,不知蘇聯政府是否抱有同感?

二是1927年至1929年間,中蘇關係破裂時,蔣介石是中國領導,這個事實,是否會影響到中蘇關係的發展?

蘇聯方麵的回答令蔣介石感到寬慰:蘇聯對發展同中國的關係,沒有任何懷疑。蘇聯在同中國起領導作用的蔣介石的關係方麵,“不是從回憶過去的感情出發”,蘇聯“也像尊敬其他對我們友好的領導人一樣尊敬他,任何個人因素,任何成見都不能影響我們的這個立場”。

蔣介石伸出橄欖枝,中蘇迅速恢複大使關係,鄧文儀為駐蘇武官,當駐蘇大使顏惠慶到達莫斯科時,國際媒體這樣評論:他真是一個策略專家。派去恢複正常外交關係的大使竟然由一個京劇團陪同。他先讓張學良開槍叫蘇聯人品嚐中國子彈,然後又請梅蘭芳唱戲叫蘇聯人領略中國藝術。

共產國際和蘇聯此時也在變。共產國際的主要工作,由反對社會民主黨轉變為結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1934年9月,蘇聯參加了國際聯盟。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政府不得不采取非常靈活的外交政策,以擺脫其孤立地位。同時不僅在道義上支持已經成為侵略犧牲的愛好和平的國家,而且給予它們實際援助。

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也在變,他在尋求國際上的支持和國內的統一。10月18日,蔣介石在孔祥熙官邸會見蘇聯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提出希望同蘇聯簽訂“真正促成中蘇間的真誠關係和能夠保障遠東和平”的協定。鮑格莫洛夫得出結論,蔣介石指的是秘密軍事協定。

11月,孔祥熙根據蔣的旨意,向鮑格莫洛夫詢問:如果中國政府被迫武裝抗日,通過海路無法獲得軍需物資,能否經新疆從蘇聯方麵得到軍需品?

蘇聯副外長斯托莫尼雅科夫,於11月19日通知鮑格莫洛夫,蘇聯政府同意賣給中國軍用品,請他就此通知中國政府。

1935年5月,蔣介石又指示顏惠慶向蘇方表示,一旦蘇日戰爭爆發,中國軍隊支持蘇聯。1937年4月,孫科與鮑格莫洛夫就蘇聯援華方式進行會談,會談結果,蘇聯答應以戰爭貸款方式向中國提供軍事裝備,且利息率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