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精明的宋哲元發出“直電”,公開要求國民政府“當機立斷,實施憲政”,流露出對中央的不滿。與此同時,關東軍第1混成旅團迅速集中,準備動用武力進攻華北,時局十分危急。蔣在16日電示宋哲元,應堅忍鎮定,以申正氣,認為“國家興亡,吾人成敗,皆在此一舉”,希望宋哲元以不撓之精神,不卑不亢地與日周旋。
緊接著,蔣介石派出對日私人顧問張季鸞赴華北探聽虛實,觀察動向。同時,國民政府借在南京附近舉行大演習,向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增派軍隊,集中了幾個師的中央軍,緩緩北調。
日軍不吃蔣介石這一套,立即做出強烈反應,集結了6個空軍中隊,擺出迎戰姿態。
期間,宋哲元致電蔣介石表示,由於日本方麵的壓迫,他將不得不在11月20日至22日之間宣布自治。
事實上蔣介石已於19日通過秘密途徑獲悉,日本內部對於華北自治方案存在爭議,有傾向於“自治運動”應循序漸進,“避免要求過高”的意見存在。蔣感覺事有所圖,當晚便電示宋哲元,要求宋詳察敵情,堅忍主持,以救黨國。
此時平津形勢岌岌可危,29日晚,宋哲元又電告蔣介石平津危迫情勢,請求中央速速采取行動。
眼看華北局勢惡化,已呈朝不保夕之勢,蔣急忙於26日密派劉健群北上,防止宋哲元危難關頭勢力不支,立場有變。11月30日,蔣不顧日方反對,又派出何應欽北上“體察情勢,負責處理”。
日方唯恐何應欽來了之後,宋哲元會因此而靠近南京政府,力加排斥。宋哲元等人因地盤、權力因素,對何的到來反應冷淡。何應欽權衡之下,采取了中央在何出發前所設計方案,允許宋哲元組織冀察政務委員會。12月12日,國民政府明令由宋哲元為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同一天,又正式宣布宋哲元兼任河北省主席。
冀察政務委員會,是日本侵略勢力與國民黨政府方麵,在彼此都無法實現自身目的的情況下,相互妥協的產物。國民政府方麵既不甘心拱手將華北五省讓出,又不能對該地區實行有效控製,無奈之下做出的選擇。
駐華北的第29軍,軍長宋哲元及其將領們處於中日矛盾最尖銳的焦點上,同時成了南京、日本、以及中共同時關注的焦點。
第29軍走了一段兩邊取得利益的道路。對日本表示友好,給日本政治、經濟、軍事活動一些方便條件,日本給了他們一些武器,並派軍官充當顧問。對南京一再表示服從,以受日軍壓迫為名,向中央要編製、要裝備、要軍餉、要修築國防工事經費等等。經南京政府批準,第29軍擴編了4個混成旅,得到一些裝備,領到了50萬元國防事業費。29軍的動向直接影響華北的安全,全國抗日浪潮的不斷高漲,限製了宋哲元與日本關係的過分密切。29軍是有抗日傳統的部隊,麵對日本侵略,南京政府也絕對不容許他們倒向日本。
1937年春,日軍在天津一帶頻頻演習,第29軍在天津民眾的強烈要求下,也分別在北平紅山口地區、保定地區舉行軍事演習,並邀請北平學生參加。在南苑舉辦暑期學生軍訓,有1000多名女學生參加,共X黨員張克俠、馮洪國等,都參加了軍訓的領導或訓練工作。“七.七”事變前,第37師駐守北平,師長馮治安任河北省主席;第132師主力駐紮任丘、保定之間,一部駐南苑,師長趙登禹兼任河北省保安司令;第38師駐天津附近,師長張自忠兼任天津市長;第143師駐防察哈爾,師長劉汝明兼任省主席。
宋哲元這個左右受製的地方實力派,在抗拒日本分離行徑,維護中國領土的過程中,頂住了各方麵的壓力,保持了民族氣節,使得日本通過誘降宋哲元來控製華北的企圖落空。從而使蔣介石拖延時間以進行抗戰準備得以實現。客觀上延緩了日本對華侵略,也延緩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時間,對後來的盟國蘇聯及英美都產生了有利的影響。
其後開始的全麵抗戰中,宋哲元部出現了許多優秀將領:如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馮治安等。
就在宋哲元與日本侵略勢力周旋的同時,中國國內的局勢也在發生著急劇變化,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