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救亡圖存國共合作
忍辱負重積極備戰
1937年4—5月間,華北地區開始選舉國民大會代表,冀、察、平、津成立了國民大會選舉總監督處,開始推舉代表。這一事件對華北有著特殊重要意義,引起國內外普遍關注。並向全國表明,冀察政委會擁護國家統一,華北是中國整體的一部分,不容任何爭議。至此,日本數年來對華北煞費苦心的分化手段宣告徹底失敗。
國共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第一次合作一樣,首先是由國民黨與蘇聯在這方麵取得聯係。關於國共第二次合作的設想,還是在1933年長城抗戰結束,日本帝國主義將觸角伸到華北,滅亡中國的野心昭然若揭,蔣介石便開始從國際大局勢上謀劃對日戰略。
蔣介石在變,共產國際和蘇聯在變,共產國際的主要工作轉變為結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1935年8月,王明代表中共中央在共產國際七大上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宣言的核心是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組織全中國統一的國防政府和全中國統一的抗日聯軍。“蘇維埃政府和共X黨願意做成立這種國防政府的發起人”,“紅軍絕對首先加入聯軍,以盡抗日救國的天職”。
這個《宣言》,雖然以中國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發表。但此時在中國國內的這兩個領導機構卻茫然無知。
蔣介石是10月份看到《宣言》的,他立即要宋子文、陳立夫、曾養甫等人,設法“打通與共X黨關係”。 主席與彭德懷率領的紅一方麵軍主力,於1935年10月下旬進入陝北,與陝北紅軍徐海東、劉誌丹部會合,在陝北蘇區初步穩定下來後。11月下旬,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張浩到達瓦窯堡,恢複了中共與共產國際中斷了1年多的聯係。
張浩,即林育英,湖北黃岡人。1922年參加中共組織,與林育南、林(林育蓉)是堂兄弟。1933年,張浩作為中國工會代表到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工作,是中共中央駐莫斯科代表團的重要成員。他奉共產國際指派回國,詳細向中共中央和紅軍的主要領導人,傳達了共產國際關於建立廣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內容。此後,中共中央根據上述情況,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澤東、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的名義,於11月28日,發表了和“八一宣言”內容基本相同的《抗日救國宣言》。這兩個宣言,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在中華民族抗日民主運動新潮到來的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麵臨著從土地革命戰爭向民族革命戰爭轉變的新情況、新問題。根據這些重大變化,主席決定加強與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西北軍方麵的聯係,以結成了三位一體的抗日聯盟。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與國民黨中央取得了聯係。7月,曾養甫請張子華再赴陝北,送信給周恩來,表示“盼兩方麵能派負責代表切實商談,如兄能排除政務來豫一敘至所盼禱”,並口頭表示,鄧穎超來談也可以。經過張子華的幾次往返溝通,10月15日,張子華從廣州帶來的曾養甫代表國民黨當局答應的四個條件:
一、蘇維埃區域可以存在;二、紅軍名義不要,改聯軍,待遇與國軍相同;三、共X黨代表公開參加國民大會;四、即派人具體談判。
隨後不久,1936年12月12日,爆發了“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蔣介石。由此加快了雙方和談的步伐。
西安事變的當天下午,中共中央和主席首先接到劉鼎從西安發來的急電,報告張學良、楊虎城兵諫捉蔣的消息。緊接著,又收到了張、楊發來的急電,報告了大致經過,並希望紅軍派主力開赴延安及其以南地區,以便互相配合,防備不測。張、楊八項主張的通電不久也傳到了保安。
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員主席、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朱德、博古、任弼時、關向應、張國燾在主席辦公室徹夜開會,對西安事變爆發後,國內外錯綜複雜的形勢進行了分析,統觀全局,從抗日大局出發,提出和平解決的方針,否定了殺掉蔣介石的意見。
中共分析西安事變的性質,是國民黨實力派不滿南京政府的對日政策,但事變帶有軍事陰謀方式,扣留了蔣介石,使西安和南京處於公開敵對地位。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釀成新的大規模內戰,將妨礙全國抗日力量的團結。
不久,就收到了蘇聯方麵對於和平處理這一事變的意見,蘇聯認為張、楊行動是日本人的陰謀,應該盡一切努力保證蔣介石的安全。
中共中共做出決定:複電張、楊,讚揚其正義行動。並應張、楊請求,委派周恩來、博古、葉劍英組成中共代表團,前往西安參加談判。在中共與張、楊三方會議時,周恩來從捉蔣或殺蔣的利弊入手分析,講到蔣介石對抗日的可能態度說:“蔣介石現在的處境是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因此,借著放他的機會,逼迫他改變對內壓迫,對外妥協的政策,參加抗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能夠這樣,總比殺了他而引起一場大規模內戰對國家、對民族有利得多。至於說到蔣介石是否會報複的問題,這並不完全取決於蔣介石個人。隻要東北軍、十七路軍和紅軍三方麵團結一致,進而團結全國人民,形成強大的力量,他就是想報複,也報複不了。當然,我們放蔣是有條件的,否則也不能輕易放他走。”
談判即將開始,蔣介石提出兩個要求:一是他不出頭,由宋氏兄妹代表他與西安方麵談判;二是對決定的條件,他以“領袖的人格”擔保,不作書麵簽字,逐步執行。
宋子文帶著這兩條要求與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洽商。周恩來及時發電報向中共中央和主席彙報請示,主席回電同意可以不簽字,並說:“要他簽字幹什麼,簽與不簽一回事嘛!他要推翻的話,簽了字也沒有用。”西安方麵為早日解決問題,同意了蔣的要求。
23日上午,周恩來遵照中共中央和主席指示,首先提出六項主張:雙方停戰,中央軍撤至潼關以東;改組南京政府,肅清親日派,加入抗日分子;釋放政治犯,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共X黨公開活動(紅軍保存獨立組織領導,在民主國會前,蘇區仍舊,名稱可以冠以抗日或救國字樣);召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救國會議;與同情中國抗日的國家合作。
24日晚,周恩來在張、楊和宋氏兄妹的陪同下,會見了蔣介石。宋家兄妹告訴周,蔣介石這兩天病了,不能多談話。周一進臥室,蔣介石不免顯得尷尬,勉強坐起來,扶住摔傷的腰,請周坐。周恩來神情莊重,態度從容,同蔣握了握手,說:“蔣先生,我們有十年沒有見麵,你顯得蒼老多了。”
蔣點點頭,歎了口氣,然後用眼睛看著周說:“恩來,你是我的部下,你應該聽我的話。”
“隻要蔣先生能夠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不但我個人可以聽蔣先生的話,就連我們紅軍也可以聽蔣先生的指揮。”周恩來立即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