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救亡圖存國共合作忍辱負重積極備戰(3 / 3)

國民黨政府在製定國防建設計劃時,還考慮到戰爭爆發後,沿海城市可能被占領,把一些重要的廠礦設在湘贛和四川,同時也能調整工業布局不合理的現象。於是,國民政府的工業經濟建設從製定計劃、調查勘測落實到建設、強化國防經濟的若幹基本產業、從事實際的開發和建設上來。

這一時期,在重工業建設方麵已建成和開始建設的廠礦有:湖南湘潭鋼鐵廠,年產量10萬噸鋼;湖南茶陵及湖北靈鄉鐵礦;湖北大冶陽新及四川彭縣銅礦廠,年產量400噸;江西高坑煤礦,年產量30萬噸。到抗戰前,資源委員會以投產、合辦的形式控製的企業達23個。從15種工業產品看,1935年工業生產總值為109.7億元,1936年工業總值為122億元。

根據1927年至1936年中國機械工業發展狀況表,1927年中國機械工業廠家為19家,資本為194160元,工人數為643人。至1936年,工廠增至377家,增長2413%;資本為8681496元,增長4068%;工人數增加至17065人,增長2542%。

根據1927年至1936年中國化學工業發展狀況表,1927年中國化學工廠為131家,資本為2207.3168萬元,職工人數為20989人。至1936年,工廠增加至434家,增長231%;資本增加至4391.2439萬元,增加近一倍;工人增加至54512人,增加160%。

根據中國農產工業發展狀況表,1927年從業廠家為193家,資本為4386.61萬元,工人為20339人。至1936年工廠增加至855家,增加348%;資本增加至5812.62萬元,增加32.5%;工人增加到40226人,增加近1倍。

根據中國紡織工業發展狀況表,1927年中國有紡織廠家293家,資本8974.3472萬元,工人135552人。至1936年工廠增加至1160家,增加296%;資本增加至20221.8142萬元,增長125.3%;工人增加到293706人,增加116.8%。

這一時期,中國物價基本穩定,根據1926——1936年上海、華北、廣州批發物價指數;以1926年為100,到1936年,上海批發物價指數為108.5;華北為100.62;廣州為105.4。

“九一八”事變後,在日本侵略勢力的進逼下,國民黨政府丟城失地,黨政要員紛紛呼籲政府“鞏固國防,長期抗戰”。在內外壓力下,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逐步著手從軍事上進行抗戰的準備工作。1932年12月成立了軍委會城塞組,具體負責修建各要塞及國防工事。華北事變後,1936年1月31日,蔣介石急令“武漢要塞工程應從速著手,星夜趕修”。到1937年上半年,南京、鎮江、江陰、寧波、廈門等9個要塞區基本整建完畢,共擁有炮台41座,各種要塞炮273門。

劃分防區,構築防禦工事。蔣介石指示將全國劃為10個防區,並且明確要求各防區陸軍要努力偵察本區之地形,利用演習構築必要陣地,建築交通道路,集積物資,作好戰爭準備。他還將全國分為抗戰區、警備區、綏靖區、預備區4個大區,並以軍委會為最高統帥機關,設立6個國防軍總指揮部,一個總預備軍指揮部。在這一基礎上,軍委會又將全國劃分為5個戰區,進一步完善了戰區的劃分。

大規模構築防禦工事是從1935年底開始的。國民政府計劃在江浙、山東、冀察、晉綏、河南、廣東、福建、廣西8個區構築牢固的防禦工事,並計劃首都南京為中心,逐次向國境線推進,分期分區完成構築任務。計劃初期實施十分緩慢,至全國抗戰爆發前夕,第一期國防工程基本完成,約計構築工事3342座。

整編軍隊,擴充軍備。國民黨政府的軍隊體係一直十分混亂,裝備也很陳舊,特別是各隊伍之間利益衝突嚴重,不能團結對敵。從1934年底開始,蔣介石著手整軍,將全國軍隊編成60個師,暫定3至4年編練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國民黨軍隊派係眾多,編製混亂,武器種類混雜,訓練、管理雜亂無章的狀況。在這一時期,國民黨政府還組建了空軍。南京、上海、武漢、太原等地的兵工廠也整頓一新。

改革兵役製度,推行國民軍訓。1936年3月,國民政府下令實行征募並行的兵役法。中央設立國民軍事訓練處,將全國優秀人才輪流軍訓。截至抗戰爆發,全國參加完軍訓的高中學生22.4萬人,專科以上學生6.434萬人。《1936年壯丁訓練實施綱領》頒布後,當年便訓練完畢壯丁50餘萬人,正在訓練者約100萬人。兵役製度的改革和國民軍訓的推行,為抗戰爆發後兵源的及時補充做了一定的準備。

“九一八”事變後,對在東北建立什麼樣的政權,關東軍內部有不同的爭論。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爾主張直接並入日本版圖;土肥原則建議放棄直接吞並的主張,搞一個表麵由中國人統治的“滿蒙五族共和國”,以較小的代價取得實質性效果。日本政府迫於形勢,同意了土肥原的方案,最後扶植起偽滿洲國。在華北問題上,日本想如法炮製,設想扶植北洋軍閥勢力,1935年底,日本侵華勢力鼓動成立“華北五省聯盟自治政府”,使華北脫離中央政府。

就在這個時期,德國派出法肯豪森,接替在圍剿紅軍中為蔣介石提供軍事顧問的塞克特,法肯豪森1934年抵達中國,最初作為塞克特的副手,但他不像塞克特那樣,拒絕參與長江流域針對日本的防禦計劃。他認為:中日必有一戰。1935年7月底,他以南京政府德國總顧問的身份,向蔣介石陳述戰略。

法肯豪森認為:

一、目前威脅中國最嚴重而最近切者是日本,日本必然用盡各種方法,破壞中國內部之團結與加強,至少設法延遲其實現;

二、目前戰略情況,一旦軍事上發生衝突,華北即受到威脅,若不戰而棄河北,則隴海路及其大城市,即陷於最前戰區,對黃河防線,不難由山東取卷席之勢。對海麵有重大意義者,首推長江;

三、國際政局目前異常緊張,列強一時無聯合或單獨幹涉之可能。華盛頓之九國公約,實際上早成廢紙。中國不自衛,無能拔刀相助者,若不傾全力奮鬥以圖生存,則華北全部包括山東在內,必脫離中國;

四、凡作戰部隊,宜集中於徐州——鄭州——武漢——南昌——南京區間。東部有兩事極為重要,一為封鎖長江,一為警衛首都。次之為南昌、武昌,可做支撐點,宜用全力固守,終之四川,為最後防地;

五、綜合言之,就民族、政治、經濟、心理、軍事上各種情況,具有全麵應戰之必要,萬不可不戰而棄寸土。中國若不表示為生存而全力奮鬥之決心,則列強斷不起而幹涉。

麵對日本日趨緊逼的態勢,中國政府將如何應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