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時起,日本華北駐屯軍把蘆溝橋事件,上升到了華北問題的高度,並確立了武力解決的方針。
華北駐屯軍在確立這一方針後,考慮到需要拖延時間以準備戰爭,因此,仍未停止與中方代表的談判。7月11日晚,鬆井還煞有介事地與秦德純搞了一個《蘆溝橋事件現地協定》,似乎蘆溝橋事變真的就要以和平方式“就地解決了”。
在和平煙幕下,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將要開始,就在協定簽訂的當天,北平方麵為表示自己的友好和誠意,當天晚上,把幾天來俘虜的200多名日本兵送回了豐台。
自7月11日起,日軍增派華北的部隊陸續到達密雲、古北口、高麗營、唐山、通州等地,完成了對平、津的包圍。同時,大批飛機、大炮、坦克也由日本、朝鮮和東北源源不斷地運往平津一帶。占據蘆溝橋附近的日軍,仍未依約撤退。
日軍的和談是緩兵之計,但和平對企圖保存實力的宋哲元有誘惑力。為製造和平氣氛,他於13日下令:“從14日起,北寧鐵路列車正常運行;解除北平戒嚴;釋放被捕日人,嚴禁與日軍摩擦。”為博得日本人好感,還特意將此令通報日軍。
就在宋哲元做出和平姿態的同時,7月14日,日本華北軍司令官香月清司向宋哲元提出了反共、取締排日言論和團體,中國軍隊撤出華北等7項要求。
這7項要求苛刻得令人難以忍受,但宋哲元表示原則上無異議,惟希望延緩實行。在此期間,宋哲元一直沒有進行有效的抗戰準備。
宋哲元的妥協努力都是徒勞的。7月中旬,日本陸軍本部認為,對華作戰的時機已經成熟,借口中國軍隊北上,把對華交涉政策改為有限期交涉。他們估計華北駐屯軍在7月19日前後,可以完成作戰部署,於是把限期定為19日。其最低要求是:一、宋哲元正式道歉。二、處罰責任者包括馮治安。三、撤退八寶山附近的部隊。四、在7月11日協定上改為宋哲元簽字。同時要求南京政府使中央軍恢複舊態勢,中止對日軍事行動,並不得妨礙就地解決。這實際上是向中國發出的最後通牒。
在防禦問題上,第29軍高級將領存在著兩種不同意見,一種主張以攻為守,一種主張以退為守。兩種意見爭論不下,宋哲元拿起紅鉛筆在地圖上一劃說:“既不以退為守,也不以攻為守,我們以守為守吧!”
這時,日軍第一批增援兵力已全部進入華北,不管宋哲元方麵如何讓步,日本都不會滿意。華北駐屯軍發表聲明說:“從20日午夜以後,駐屯軍將采取自由行動。”日本外務省20日淩晨1時也發表聲明,認為國民政府的《備忘錄》所言,日本政府難以接受。而且,目前事態惡化的原因,在於南京政府一麵阻礙現地協定,一麵不斷調中央軍北上。與此同時,日軍參謀本部決定使用武力解決事變的方案,得到了日本內閣的批準。
20日下午,日軍猛烈炮擊宛平城和長辛店,以此作為當天宋哲元關於“中日兩大民族彼此互讓,彼此信任,彼此推誠”的答複。
21日,大批日軍抵達豐台,日軍飛機結隊在北平上空偵察、示威。22日,日軍50架飛機飛抵天津,機械化部隊也秘密運到華北。據南京中央7月23日獲得的情報,除關東軍增援部隊外,尚有日軍8個師團計16萬人正在來華途中,天津日軍以40輛載重汽車往豐台運送軍火。
7月25日,日本鐵甲車載兵100多人,當天下午以修理平津之間軍用電話線為借口,從天津抵達廊坊,強行侵占車站,與當地駐軍38師113團發生武裝衝突,戰鬥持續到次日淩晨。日軍派援兵千餘人,在14架飛機和數輛裝甲車掩護下,向廊坊發動猛烈攻擊。車站、營房均毀於日軍炮火。中國守軍拚死抵抗,傷亡慘重,退出廊坊,轉至黃村。日軍隨即進占北倉、楊村、落垡等車站,切斷了北平與天津之間的交通。
日軍侵占廊坊後,向宋哲元發出最後通牒,要求29軍限期撤出北平,移駐保定地區。26日下午,日軍乘26輛卡車由豐台向北平城內開進。到廣安門時,遇到132師劉汝珍團阻擊。由於日軍卡車以最快速度衝過城門,使日軍一部分衝進城內,另一部分被阻於城外。當晚10時左右,戰鬥停止,已入城的日軍分散隱蔽在附近高粱地裏。次日晨,入城日軍被迫按照29軍指定的路線,到東交民巷日本公使館。沒有入城的日軍退到豐台。
7月27日,日軍向通縣發動總攻,激戰到中午,中國軍隊突圍撤退。直到此時,宋哲元才電請蔣介石速派軍隊北進,以解北平之圍。
蔣介石電令宋哲元:“應固守北平、保定、宛平各城之基礎,切勿使之疏失,保定防務有確實部隊負責固守。”
宋哲元當即答複日方,26日提出的最後通牒,對日方的一切無理要求,均予以拒絕。並於當日召集軍政要員會議,會後通電全國,決心誓死守土。同時電令第29軍各部奮勇抵抗。
7月28日,日本中國駐屯軍對北平郊區發動進攻,日軍集中大量兵力,並配有3個炮兵團,百餘輛戰車,10多架飛機,大舉進攻南苑。中國駐南苑守軍第132師,在佟麟閣副軍長和趙登禹師長的指揮下,奮起抵抗,浴血奮戰,激戰5個多小時,中國守軍傷亡2000多人,29軍副軍長佟麟閣和師長趙登禹以身殉國。表現了一個中國軍人應有的氣節。
當日,南苑陷入日寇手中。
同時,日軍獨立混成第1旅團和第11旅團主力,分別向北苑等地的中國守軍發動進攻。宋哲元見大勢已去,遂派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北平市長。第29軍各部奉命於當晚經門頭溝開始南撤,29日,北平陷落。
29日淩晨,駐守天津的第29軍38師26旅一部,在副師長李文田的率領下,偕同天津保安警察部隊,向日本駐天津各機關及租界發動進攻。李文田與副指揮劉家鸞、天津市秘書長馬彥忡聯名通電:“誓與津市共存亡,喋血抗戰,義無反顧。”中國軍隊一度攻占了北倉飛機場及日軍駐守的車站,逼近日租界中的海光寺營房,給敵人以大量殺傷。後日軍增援部隊趕到,在戰車、飛機的掩護下,向中國軍隊反撲。天津總車站、南開大學校舍等處大半毀於戰火。中國軍隊血戰一晝夜,決定放棄天津,向馬廠撤退。三日之內,平、津陷落。
平津陷落隻是戰爭的開始,日本擴大侵華戰爭的意圖十分明確,隨即便開始向整個華北進攻。中日全麵戰爭由此展開。那麼,日軍的下一步行動將指向何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