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殺複榘國軍伸軍法戰台城日寇三受挫(1 / 3)

第二十二回 殺複榘國軍伸軍法

戰台城日寇三受挫

日軍根據侵華新形勢,在1938年初,製定了新的作戰計劃: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向徐州夾擊,首先攻占徐州,打通天津至浦口的鐵路線,把南戰場和北戰場聯成一片,進而奪取武漢、廣州。

為此,日軍調整部署,製定了擴軍備戰的規劃。由於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到1938年1月,侵華日軍已增加到26個師團,尚不包括日軍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大大打破了日軍發動全麵侵華戰爭時,預定派遣15個師團的計劃。

1938年2月11日,日軍陸軍省、部會議,做出了擴軍備戰的決定。其中明確:鑒於中國事變的長期性、持久性,國際形勢尤其是蘇聯和中國合作等動向,有必要急速進行劃時期的充實軍備。到昭和15年(1940年),要準備好常設的25個師團。此外,做好臨時編成10個師團,特設14個師團的準備。以上合計為49個師團,爭取能完成組建60個師團。

為了準備徐州會戰,日軍對侵華現有各部進行調整,特別充實和加強了華北方麵軍的力量,將第16師團和第114師團調往華北方麵軍。日軍先後調集了8個師團另3個旅團、2個支隊30萬人,準備南北對進。其戰略企圖是:第一步,首先攻占徐州。第二步沿隴海鐵路西取鄭州。第三步沿平漢鐵路奪取武漢。

此時,國民政府成立了第五戰區,由李宗仁任戰區司令長官,負責山東和徐州地區的防禦。

1937年11月,日軍逼近黃河北岸,濟南形勢越來越嚴重,李宗仁見防守濟南的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3集團軍總司令韓複榘,遲遲不對日作戰,即同參謀長一起到濟南,與韓長談。李宗仁明確提出,第3集團軍要以沂蒙山區為後方,如果濟南失守,就到沂蒙山區打遊擊戰。這樣,日軍就不敢急速南進。

韓複榘聽完李宗仁的話後說:“現在浦口已失,南路日軍眼看就要打到蚌埠,北路日軍如打過濟南,南北夾攻,我們不成了包子餡。”

從12月20日開始,日軍進攻行動加快,韓複榘準備放棄濟南。在韓身邊擔任聯絡的蔣伯誠一聽大驚,連忙說:“這怎麼行?日軍隻有千餘人渡過黃河,你韓主席指揮4個軍十幾萬部隊,隻要堅決防守,日本人是過不來的。這樣重大的事,還是請示蔣委員長以後,再作決定吧!”

韓複榘不耐煩地說:“現在不是千餘日軍過黃河的問題,而是要考慮保存實力伺機反攻。”

韓複榘下令放火燒毀了山東省府、日本領事館和濟南的一些重要建築後,於12月24日晚上放棄濟南,退到泰安。蔣伯誠急向蔣介石發電告急。

蔣介石看了蔣伯誠的電報,立即電令韓複榘不得放棄濟南。當韓收到蔣的電報時,人已到了泰安。不久,韓複榘又放棄了泰安。

由於韓複榘向津浦路側翼撤退,徐州以北大門洞開,引起了徐州方麵的恐慌。李宗仁很氣憤地電責韓複榘放棄泰安。韓收到電報後,即批了“南京已失,何守泰安”八個大字。

日軍於12月27日不戰而下濟南,直接威脅徐州。

在這嚴重關頭,蔣介石於1938年1月11日,在河南歸德召集有80多名師長以上的高級軍官參加的北方抗日將領會議。會議期間,將韓複榘誘捕,押往武昌,經高等軍法廳會審後,於1月24日晚,將韓複榘槍斃。

對不戰而退的韓複榘的正法,取到了震懾全軍的作用,受到全國一致擁護。

12月27日,蔣介石組織召開國防會議,在會上表明了堅決抗日的立場。並在1938的元旦團拜中對大家說:“抱定堅韌不撥之誌,以打破日寇威脅利誘之政略。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雖目前國際形勢變化無望,我們務須一本原定方針,認同奮鬥到底。凡事若不半途而廢,則到最後,必能有誌竟成,故不患國際形勢不發生變化,而患我國無持久抗戰之決心。”

國際形勢的發展,由於中國人民的堅決抗戰,證明了蔣介石的預測。但這一變化比他預測的時間晚了許多!

日本政府對中國方麵的堅決態度,反映強烈,揚言要另外扶植偽政府。

會攻徐州,日軍進行了精心策劃,不斷增加兵力。南路日軍由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大將指揮,沿淮南鐵路北上。北路日軍由華北方麵軍指揮官寺內壽一指揮兩個師團,分路南下。

此時,第五戰區兵力有10個軍20個師,約16萬人。李宗仁深知,這些軍隊素質較差,難以與日軍硬拚,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退我打的方針,指揮部隊一個一個地奪取勝利。

這一敵進我退的舉動,使我軍在選擇戰場和選擇作戰對象上占據主動,一旦時機成熟,就能給敵人以有力打擊。1月18日,李品仙指揮第31軍,給北上日軍以重大打擊,殲敵一部分後,奉命西撤。2月8日,日軍第13師團分別在蚌埠、臨淮關強渡淮河,中國守軍第31軍奮起反擊,又殲日軍500多人。2月16日,日軍遭到我軍第21集團軍廖磊部攻擊後,被迫抽調主力6000多人增援考城、上窯、池河等地,張自忠指揮第59軍乘機反攻,把日軍驅逐到淝河南岸。

經過1個多月作戰,南路日軍先後被殲數千人,損失戰車百餘輛,被迫退回淮河南岸,與中國軍隊隔河麵對峙。南路日軍受挫,為第五戰區組織徐州外圍防禦爭取了時間。

北線作戰的第一個焦點,是臨沂爭奪戰。臨沂位於徐州東北,是防守徐州的一道重要門戶。成為中日雙方數萬軍隊爭奪的一個重要戰場。

2月下旬,北路日軍第2集團軍司令官西尾壽造指揮第5、第10師團,分兩路向南進犯。東路,日軍板垣征四郎指揮第5師團,向臨沂突擊;西路日軍第10師團磯穀廉介,指揮部隊從濟寧地區西渡運河,向嘉祥進攻;命令瀨穀支隊沿津浦鐵路向滕縣進攻。

戰鬥首先在臨沂方向打響,3月5日,日軍第21旅團等部2萬餘人,在旅團長板本順指揮下,向距臨沂城北5公裏的湯頭、白塔一線攻擊。

防守臨沂的中國軍隊,是龐炳勳軍長指揮第40軍所屬5個團。

3月10日,日軍在坦克、飛機和眾多炮火的掩護下,向臨沂發起猛攻,龐炳勳嚴令部隊堅守陣地,不準放過一名日本兵。激戰一晝夜,日軍始終無法突破第40軍的防線。

1天戰鬥結束,使板垣征四郎惱怒,他一麵命令第21旅團繼續向臨沂發起猛攻,一麵派遣增援部隊。

日軍連續不斷的猛攻,使第40軍遭到了重大損失。龐炳勳把警衛排都派到陣地上去了,預備隊也沒有了。龐急忙向李宗仁求援。

李宗仁為難了,目前隻有張自忠第59軍的38師、180師離臨沂不遠。但張自忠與龐炳勳兩人,因1930年中原大戰時,龐曾率所部投向蔣介石,並襲擊張自忠的師指揮部,張險遭不測,二人結怨頗深。李宗仁思前想後,決定親自找張自忠談話。

出乎李宗仁意外,當他開門見山地對張自忠說:“張軍長,你和龐炳勳有宿怨,我甚了解。本來,我不想強人所難。不過,以前的內戰皆為私怨私仇。現在,龐炳勳軍團長在前方浴血抗日,乃屬雪國恥,報國仇。希望你以國家為重,受點委屈,捐棄個人前嫌。我命令你,立即率部前去解臨沂之圍。你務必要服從龐軍團長的指揮,切勿遲疑,貽誤戰機。”

沒等李宗仁把話說完,張自忠即騰地站起來說:“絕對服從命令。”接著說:“請李長官放心,我部立即行動。”

張自忠立即行動,第59軍星夜兼程,部隊強行軍90公裏,趕到臨沂戰場。張自忠所部趕到,臨沂戰場上共有中國軍隊3個師、1個海軍陸戰隊,約3萬人,敵我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

龐炳勳得知張自忠親率部隊趕來增援,深受感動,立即與張一起,共商作戰計劃。張自忠提出,利用夜暗向日軍的側背出擊,龐炳勳和徐祖詒參謀長都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