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戰武漢日強弩末勢看大局入戰略相持(3 / 3)

日軍第2集團軍為了加強進攻速度,被迫使用預備力量,命令第3師團協同第10師團向信陽進攻。日軍第10師團得到增援後,調整部署,重新組織進攻。

10月中下旬,日軍第11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逐漸逼近武漢。長江南岸的日軍第9師團和波田支隊,在辛潭鋪附近渡過富水河,攻占陽新、大冶,接著攻占葛店後,準備進攻武漢。第9師團企圖攻占賀勝橋,第27師團向鹹寧前進,企圖切斷鹹寧附近粵漢鐵路,直接威脅武漢右翼。日軍9個師團20多萬兵力從東麵、南麵和北麵對武漢形成三麵包圍。

10月20日以後的那幾天,岡村寧茨看到,日軍在前進中被險峻山地所阻,行動緩慢,心中著急。他思考良久,根據山地作戰原則,提出部隊向右迂回,進入到丘陵地帶,這樣也許可以進展得快些。這個想法剛要布置下去,一位參謀也提出了改變部隊行動方向的方案。岡村寧茨馬上予以批準。

日軍日益逼近武漢,蔣介石眼見武漢難守,認為武漢在戰略上的重要性已經減弱,國民政府軍委會決定,10月25日放棄武漢,軍隊撤離,保存實力。撤退前,蔣介石命令國軍破壞武漢的戰備設施,以防被日軍所利用,在這種情況下,武漢周圍的爆炸聲越來越密集了。

深夜,蔣介石同夫人宋美齡一起乘飛機離開武漢,前往湖南衡陽以北的南嶽。誰知飛機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飛了3個小時,仍然無法找到衡山機場,不得不冒險飛回漢口機場。

25日淩晨1時30分,蔣介石和宋美齡乘坐的飛機在漢口機場降落時,工作人員已經開始破壞機場,日軍的炮彈不時落在機場上。蔣介石和宋美齡立即換乘另一架飛機,在晨霧中飛向南嶽。

根據整體作戰方案,參戰部隊很快撤退了。長江南岸,第九戰區部隊撤至江西、湖南兩省的永修、幕阜山和嶽陽以南一線。長江北岸的第五戰區部隊,撤退到湖北西北部,並在大別山區建立了遊擊基地。

武漢大會戰,曆時4個半月,時間之久,規模之大,犧牲之重,是抗日戰爭中其他戰役所不能比擬的。在會戰過程中,中國軍隊動員130個師,約100萬人,傷亡、失散約占半數。日軍傷亡、失散、被俘人數達20萬人,染病15萬人。先後擊落日軍飛機62架,炸毀日軍飛機16架,炸沉日軍艦艇23艘。

尤其是中山艦在日軍飛機攻擊下重傷後,自沉江底,表現出偉大的民族氣節。

至此,中國的沈陽、北平、天津、上海、徐州、南京、廣州、武漢等大城市都淪入日本侵略者之手。

從蘆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曆時1年又4個月。日本侵略軍動用了陸軍30多個師團,此時日本陸軍共有34個師團,其國內僅剩1個師團。出動了全部的作戰空軍和70%的海軍,企圖速戰速決,一口吞下中國。

國民政府軍委會以防禦戰遲滯日軍和消耗日軍,從沿海向內地後退千餘公裏,從華北到華中後退約1300公裏。中國又有100多萬平方公裏國土被日本侵略軍侵占,1億多中國人民遭受日軍奴役。中國軍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給日軍以很大的殺傷和消耗。

蔣介石在10月26日的日記中寫道:觀察敵勢,在直線溯江而上,僅占要塞、據點,而不作野戰,以期先占武漢,為唯一目的。餘對防守武漢,決不無謂犧牲,必須保持相當兵力,待機應變,以做最後勝利之基礎。

10月31日,蔣介石發表《為放棄武漢告全國同胞書`》。提出他的戰略思想是遲滯日軍,以空間換時間,把東南方向的物資運到西北、西南,建設後方根據地。這個文件指出:

“保衛武漢之軍事,其主要旨意在於阻滯敵軍西進,消耗敵軍實力,準備後方交通,運輸必要武器,遷移東南與中部之工業,以進行西北、西南之建設。吾同胞應知此次兵力之轉移,不僅為我國積極進取,轉守為攻之轉機,且為徹底抗戰,轉敗為勝之樞紐。”

駐美大使胡適看到蔣介石發表的文告後,把其中有關持久抗戰的內容譯成英文,交美國總統羅斯福。羅斯福當即批準“桐油借款”2500萬美元,給中國抗戰以鼓勵。

武漢會戰結束後,日軍對中國速戰速決的幻想破滅。在這一年四個月的作戰中,日軍傷亡50多萬人,耗費了巨大的戰略物資,日本已經無力再進行大規模的進攻了,而力求在戰爭中殲滅中國軍隊主力的計劃,也沒有達到。

中國軍隊有計劃的戰略退卻,並在日軍所占地域四周,構築了新的防禦體係。而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及敵後遊擊隊,在日軍占領區域內四麵出擊,給日軍以重大打擊,並且建立了人口達5000多萬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形成了以國民黨軍隊為主的正麵戰場,和以中共軍隊為主的敵後戰場。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武漢會戰結束不久,日軍大本營決定解除華中派遣軍第2集團軍戰鬥序列,把第2集團軍所屬第3、第13、第16師團劃歸岡村寧茨的第11集團軍,第11集團軍所屬的第27師團,編入華北方麵軍戰鬥序列,波田支隊歸廣州方麵的第21集團軍。這樣,日軍第11集團軍實際上有7個師團20多萬人。分布在武漢及其周圍地區的一些據點裏,作為中國中部的戰鬥集團。

在日軍第11集團軍的周圍,國軍第五戰區李宗仁部在豫南、鄂東北、鄂西北和鄂中地區;第九戰區薛嶽部在鄂南、湘北和贛北地區,對其形成了三麵夾擊之勢。日軍隻能夠占據長江沿線的交通點線和戰略據點,雙方形成對峙狀態。

就在中日戰爭不斷擴大的同時,歐洲方麵的關係正在激化,並且正改變著整個歐洲的局勢。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