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建緩衝蘇軍忙西進固後方芬蘭起戰端(3 / 3)

在戰爭中,被確認擊斃的紅軍人員共有505人,是出自於他之手,另有非官方的統計指出他的戰果為542人。除此之外,他在輕機槍上也射殺了近200人,殺敵數直破七百。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在他受傷前100天內所創造出來的驚人數目,平均一天殺敵超過5人。由於芬蘭的冬天白晝較短,因此也可以說他在有日光時每小時狙殺一名蘇軍,簡直令蘇軍驚恐萬狀。

最恐怖的情形出現在野外宿營的夜晚,曾有紅軍在圍著篝火取暖時,被躲在黑暗中的芬蘭狙擊手挨個瞄準射擊。而受凍挨餓的紅軍戰士,看著戰友一個個倒下竟無動於衷,因為他們對能活到天亮根本就絕望了。

西蒙·海耶的狙擊技術是老式的,他沒有激光瞄準器,也沒有50口徑子彈。他有的隻有敏銳的感官,和一把老式莫辛納甘狙擊步槍。經統計,二戰時平均每殺死一名士兵需要2.5萬發子彈。越戰時平均每殺死一名士兵需20萬發子彈,伊拉克戰爭則要10萬發子彈。然而同時期的一名狙擊手卻平均隻需1.3發。

蘇聯紅軍嚐試用各種計劃來除掉他,包括反狙擊手以及火炮攻擊。但他們做到的最好戰績,是使用榴彈炮損傷了他的外套。

全線失敗使蘇軍認識到,與他們過去的敵人不同。他們認清在北部森林戰爭中,單憑數量是不能戰勝芬蘭人的優越戰術。所以決定用攻堅戰方法,集中全力突破曼納海姆防線;在攻堅戰中,大量集中使用大炮和重型坦克,可以充分發揮威力。這種戰爭需要大規模準備,致使從年底起,全線趨於沉寂。

芬蘭的初戰獲勝,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連鎖反映。在英國方麵,有人甚至慶幸他們,不曾越出常規把蘇聯拉到自己身邊。他們過於草率作出結論,以為清黨行動已經破壞了蘇軍,同時蘇聯政治和社會製度本身,現在已經得到了證實。

持有這種見解的,不僅限於英國。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無疑都曾把芬蘭戰爭所暴露的情形,作了深刻的考慮。這無疑影響到納粹元首的思想。

由於裏賓特洛甫和莫洛托夫簽訂的條約,大家對蘇聯政府本來已非常憤慨,最近所表現出的“侵略”行為,更是火上澆油。此外,又摻雜著蔑視蘇聯軍隊所表現的無能,和同情英勇的芬蘭人的激奮心情。盡管英法兩國已經宣戰,但人們卻迫切希望從英國、美國,尤其是法國,以飛機和其他寶貴的戰爭物資,以及派遣誌願軍等辦法援助芬蘭。

1940年3月,慘重的代價不得不使蘇聯人低下了驕傲的頭,重新麵對現實,坐下來與芬蘭談判。但倫敦和巴黎竭力阻撓了那次簽字。法國總理達拉第告訴芬蘭說,一支英法遠征軍已經整裝待發,準備前往救援。張伯倫和達拉第壓迫瑞典,同意讓這支遠征軍過境,雖然這將使瑞典也卷入戰爭。

3月11日《紐約時報》駐倫敦記者報道說:“倫敦盛傳將發生具有更廣闊戰線的戰爭,也許是對俄國的戰爭。”

但幸運的很,這種謠傳沒有成為現實。由於瑞典堅持了中立以及曼納海姆將軍低估了蘇聯的兵力,“轉變戰爭方向”使之成為全世界反蘇大戰的企圖沒有成為現實。曼納海姆曾經告訴英法盟國,他在5月之前不需要援助;而張伯倫原來期望,到那時可以迫使瑞典同意軍隊過境。

芬蘭人和英國人做夢都想不到,曼納海姆防線在冬季進攻中就被突破了。在曼納海姆預定援軍到來之前兩個月,芬蘭人就求和了,蘇芬戰爭就此結束了。

在和約條款中,蘇聯人取得了曼納海姆防線和漢哥海軍基地,從而在陸地和海洋上保衛了通向列寧格勒的通道。這樣一來,從波羅的海海岸的漢哥,直到黑海海岸的多瑙河口,這一跨越歐洲的綿長緩衝地帶已經完成了。這對鞏固列寧格勒和摩爾曼斯克的安全,改善蘇聯波羅的海艦隊和北方艦隊的戰略地位,有著重要意義。

蘇芬戰爭後,斯大林決心就實戰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對紅軍的人事製度以及戰略戰術進行徹底改革。朱可夫後來稱1940年為“大轉變的一年”。軍官的地位和權威提高了。將軍和其他軍官以及軍士的軍銜得到了恢複。由於“大清洗”的緣故,在這次戰爭中,感到訓練有素的軍官極其缺乏,所以開設了軍官集訓班。在大清洗中被判刑的4000多名軍官被召回,其中包括羅科索夫斯基、羅特米斯特羅夫和托爾布欣,後來他們都成了蘇聯的元帥。對軍事條令做了修改,強調的重點放在指揮和紀律上。

在這些激動不安的日子裏,斯大林除了放手提撥具有現代軍事科學知識的中下級軍官外,還精心選擇他的最高級軍事指揮員。伏羅希洛夫、鐵木辛哥、布瓊尼、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等,這些軍事奇才都開始集結在斯大林周圍。

就在斯大林鞏固西部防線的同時,希特勒也在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但麵對眾多焦點,他會采取何種行動,成為各國預測、思考、應對的主要方麵。那麼,希特勒的魔爪到底會伸向何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