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英資源取道地中海助法國爭取海外地(3 / 3)

為避免大規模戰鬥,他計劃派遣一支小部隊在法屬幾內亞登陸,從後方逐步逼近達喀爾,並在沿途擴充力量,爭取各方麵支持。但這個計劃的實現,必須請英國提供海上支持,否則這支遠征小部隊很快就會被維希政府的海軍消滅。於是戴高樂把計劃透露給丘吉爾,希望得到他的幫助。

一見麵,丘吉爾開門見山反駁了戴高樂的計劃,認為那樣將會把一支英國艦隊滯留在非洲好幾個月。接著他提出一個更富於想象力的方案。他以文學家的氣質描述他的計劃:

人們從憂愁和疑懼中醒來,看到海麵上布滿了戰艦。上百艘艦艇徐徐駛近,一邊前進一邊播送著表示友誼的聲音。這些船上飄揚著法國的三色旗,有的則掛著英國、荷蘭、波蘭、比利時的國旗。從這支盟軍的艦隊裏駛出一隻不帶武器的小船,上麵掛著談判的白旗,載著戴高樂將軍的私人代表開進港內。他們被帶去見總督,給他施加點友好而堅定的壓力:是合作,還是進行一場力量懸殊的戰鬥?這時,法國和英國的飛機飛臨城市上空;撒下勸告的傳單。總督當然會裝裝樣子放上幾炮,但不會再打下不去。到了晚上,他,總督先生,就要和戴高樂將軍共進晚餐,為最後的勝利幹杯啦!

丘吉爾熱情四溢地描述,產生了特別效果,戴高樂認為這個計劃本身也很有道理,合乎“避免大規模流血”的初衷,因而同意了這個意見。8月31日,在英國坎寧安海軍上將指揮下,戴高樂遠征部隊從利物浦出發了!

然而丘吉爾所描述的那幅美景注定不會出現。首先是“上百艘艦艇”,到臨行時隻剩下兩艘舊式戰列艦、4艘巡洋艦、一艘航空母艦、幾艘驅逐艦和一艘油船。

最大的失誤是泄了密,當戴高樂的遠征部隊還在海上航行時,維希政府已派出了一支由3艘巨型巡洋艦和3艘輕巡洋艦組成的強大艦隊,趕到了達喀爾,之後,還得到了“普利茅斯”號巡洋艦的增援。加上法國海軍引為驕傲的巨型軍艦“黎塞留”號,此時正停泊在達喀爾!

當他們兩天後到達目的地時,又碰上了倒黴透頂的事,一場濃霧!這場濃霧使得人們對“強大”陣勢什麼也看不見。戴高樂派出的使者遭到炮擊,兩人受傷;英國炮艦與海岸炮交火一陣後,一艘戰列艦、兩艘驅逐艦受到重創。聯合艦隊隻得改變戰術,想讓戴高樂在達喀爾附近的小港律菲斯克登陸,不料又遭到了岸上的強烈抵抗。此時,戴高樂和坎寧安都痛苦地意識到,不得不忍痛放棄“威懾”計劃。

這次失敗給自由法國運動造成重大損害,它嚴重影響了戴高樂的聲譽,使西非和北非早日站在自由法國一方的希望破滅,許多法國人因此不願相信、投奔戴高樂。更具破壞性的是在美國引起的反響,羅斯福總統在行動開始前表現了極大的熱情,但行動失利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由此他對戴高樂評價不高,始終把他作為一個經驗不足、辦事魯莽的低級將官、英國的傀儡,而且頗為堅決地把他排斥在盟軍行動之外。

但戴高樂的盟友和支持者,紛紛在關鍵時刻向他伸出了理解、支持的手。丘吉爾在英國下院大聲疾呼:他比任何時候都更加信賴戴高樂這位堅忍不拔、臨危不懼的將軍。

戴高樂的老朋友,印度支那總督卡魯特上將,專程趕來與他會麵,當眾忠誠表示“接受您本人的領導”。這一切使戴高樂萬分感動,他一定要“無愧於不屈不撓的法蘭西的象征!”

1940年10月27日,戴高樂在法屬赤道非洲首都,也是當時抵抗侵略的首都布拉柴維爾,向全世界莊嚴宣告:

必須有一個新的政權負起指揮法國作戰的重任。時勢把這個神聖的職責交給了我,我一定不辜負它。

為了協助我進行工作,我從即日起,組織一個法蘭西帝國國防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代表著這個正在為生存而鬥爭的國家和帝國!

這樣,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努力,戴高樂在非洲從無到有地、建立起一個遼闊的作戰基地和一個精幹的行政機構。它表明一個以戴高樂為領袖的自由法國人的國家已建立起來了。而且也使得戴高樂終於進入了曆史賦於他的重要角色。這個角色要求:戴高樂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必須“以法國的名義”,勇敢地麵對各方麵的挑戰,而決不能像單純的軍事家那樣,時刻顧忌自己的實力、地位的虛弱。

丘吉爾雖然在對待法國問題上,取得了重大進展,應該說從戰略角度上先勝了一籌。但此時戴高樂還難有大的作為,隻是一個形式上的戰略支點。要真正解脫危機,還是在美國方麵,強大的美國一旦行動起來,將會產生難以估量的能量。那麼,丘吉爾將如何打開羅斯福的大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