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回 隆美爾非洲顯神威 韋維爾戰斧遭失敗
英軍在韋維爾統率下,迅速從埃及西進和班加西的攻克,使英國占領了昔蘭尼加全境。這一區域的門戶就是阿蓋拉,在倫敦和開羅有關當局一致認為,應不惜一切代價據守阿蓋拉。意大利軍隊在昔蘭尼加全軍覆沒,而敵人調集新軍又必須跋涉漫長的裏程,這一切使韋維爾相信,在今後一段時間內,他可以用少量軍隊據守這個重要的西翼,而以訓練較差的軍隊去替換他那支久經戰鬥的部隊。
英國第7裝甲師於2月底撤至埃及休整並重新裝備。這支赫赫有名部隊的坦克曾跋涉很遠路程,大部分已不堪使用。兵員由於戰鬥和病傷,已經減少。但仍然擁有一個核心力量,其成員是有經驗、久經鍛煉而且慣於沙漠作戰的戰鬥人員。
幾個星期之後,第7裝甲師的防務,已經由一個裝甲旅和第2裝甲師的支援部隊所接替。第6澳大利亞師也由第9澳大利亞師替換。所有這些部隊都沒有受過充分訓練,更糟糕的是,為了即將開往希臘的幾個師達到充分的編製標準,曾從這些部隊抽走了許多裝備和運輸工具。
就在這時,英國情報人員的報告,開始引起三軍參謀長的關心。2月27日,他們向韋維爾發出一封電報,提出警告說:“鑒於德國裝甲部隊和空軍已抵達的黎波裏塔尼亞,此間已在考慮埃及和昔蘭尼加的防務問題。請簡要電告你的意見。”
針對這封電報,韋維爾回報了經過深思熟慮的複電:最近的消息表明,近日抵達的黎波裏塔尼亞的增援部隊,包括兩個意大利步兵師、兩個意大利摩托化炮兵團和估計至多為一個裝甲旅團的德國裝甲部隊。但最近的空中偵察發現,在的黎波裏到錫爾特的公路上,機動車輛大量增加。
但這時一位新人物登上世界戰爭舞台,他就是將在德國軍事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埃爾溫.隆美爾。
隆美爾1891年11月,出生於符騰堡省的海登海姆。童年時體質孱弱,在家讀書到9歲才轉入當地的公立學校。1910年,他在符騰堡團任見習軍官。當他在但澤軍官學校受訓時,教官們說他身材雖小,但很強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轉戰於阿爾貢地區、羅馬尼亞和意大利,曾經兩次受傷而獲得最高級的鐵十字勳章和戰功勳章。
大戰爆發時,他在波蘭戰役中任元首行營的司令官,其後擔任第15軍第7裝甲師司令。這個師的綽號叫“鬼怪”,是德軍突破馬斯河的先鋒。英軍於1940年5月21日在阿拉斯反攻時,他幾乎被俘。之後,他統率所部經由拉巴西向利爾推進,如果這一次突擊再多獲得一點點成就,或者沒有德國最高統帥部下令限製的話,便可能把包括蒙哥馬利將軍所指揮的第3師在內的大部分英軍切斷。他指揮的這一師是越過鬆姆河、沿塞納河直到魯昂的尖兵,曾席卷法軍左翼,而在聖梵勒利附近俘獲大批英法軍隊。也是最先進抵英吉利海峽,在瑟堡接受了法軍3萬人投降。
隆美爾1941年初被任命為德國派往利比亞軍隊的司令,指派他先帶領兩個裝甲師前往利比亞援助意軍。2月21日,他率同部下抵達的黎波裏,協同他一戰時與之對壘,現時的盟國作戰。此時,意大利的希望隻求據守的黎波裏塔尼亞,而隆美爾則負責指揮在意軍司令統率下日益擴充的德國分遣隊。
4月初,意軍總司令試圖說服他,在未獲得他同意前,德國的非洲軍團不得前進。隆美爾抗議說:“作為一名將領,他必須按照形勢的需要發布命令。”他宣稱因供應問題而提出任何保留都是“毫無道理的”。他要求並獲得了行動的完全自由權。
阿蓋拉隘路是全局的核心,如果德軍突破阿傑達比亞,那麼班加西以及托卜魯克以西的一切據點便岌岌可危。德軍可以選擇通往班加西的那條良好的沿海公路,或者選擇利用直通梅基利與托卜魯克而把200英裏長、100英裏寬的沙漠突出部分切斷的那些小路。英軍曾於2月間采取後一路線,從而切斷並俘獲經由班加西撤退的數千意軍。如果隆美爾也走這條沙漠路線,用同樣的辦法欺騙英軍,那是可能的。
這一仗打得如何,不僅依靠是否熟悉地形,也要看是否熟悉沙漠作戰的條件。英軍的勝利十分容易,以致在這一時期沒有掌握這些戰略要領。如果英軍在裝甲和質量方麵而不是在人數方麵占有優勢,加上空軍力量勢均力敵,那麼即使失去那個門戶,也還是能夠使比較精銳、活躍的軍隊在一場沙漠混戰中獲勝。
3月間,越來越多跡象表明,德國軍隊正從的黎波裏開往阿蓋拉。韋維爾於3月20日報告說,敵軍似乎正在準備發動一次有限度的進攻,昔蘭尼加邊境的局勢使他感到有些不安。如果前哨部隊被逐出陣地,在班加西以南將沒有阻擋敵軍的適當據點。
隆美爾於3月31日開始對阿蓋拉進攻。尼姆將軍奉到的命令是在敵人進逼時,打一場拖延戰,然後退到班加西附近,盡量持續地掩護該港。英軍在阿蓋拉實際上隻有一個裝甲旅和該師的支援部隊;在空軍方麵,德意軍強得多,意大利空軍雖無足輕重,但德國空軍有近百架戰鬥機、百架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
4月2日,英軍第2裝甲師的支援部隊,被德軍50輛坦克逐出阿傑達比亞。英軍裝甲部隊在德軍襲擊下秩序紊亂,損失慘重,潰不成軍。這使班加西以東及東北的第9澳大利亞師的左翼失去掩護。對此韋維爾說:由於敵人在利比亞兵力強大,第7澳大利亞師不能開往希臘,英國第6師仍未裝備停當,必須留作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