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回 英轟炸四軸成泡影 蘇虛應備戰是真忙
希特勒未能徹底打敗或征服英國,沒有製海權或製空權,便不可能把德軍運過海峽。德國想用轟炸來恐嚇不列顛民族,粉碎其戰鬥意誌的企圖業已破滅。同時英國的空中力量,由於有英國和美國各工廠積極生產的支持,加上加拿大為中心的各自治領,采取了訓練飛行人員的龐大計劃,將使已經在質量上超過德國的英國空軍,於一年之後,在數量上也超過德國。
希特勒認識到戈林的希望已經破滅,便把目光轉向東方。現在他覺得,在入侵不列顛以前,應該把同蘇聯的關係搞定。
當不明真相的歐洲人認為英國的命運似乎絕望,或者最多不過是存亡未卜的時候,納粹德國和蘇聯之間的關係,在世界事務中占了首位。這兩個專製國家之間的基本矛盾便顯現出來了。其實,斯大林在盡最大努力與希特勒合作的同時,也在蘇聯盡力聚集一切力量。雖然每打一次勝仗,他和莫洛托夫照例會表示祝賀,為此,把大批食物和重要的原料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德國。但隨時也準備就兩國間許多懸而未決的重要問題,同納粹德國獲得永久的解決。
當然,對於芬蘭和羅馬尼亞,蘇德雙方的意見是不一致的。蘇聯對法國的淪陷感到震驚,沒有料到這麼快就突然瓦解。現在沒有西線了!在尚未看清英國在1940年是否屈服以前,其對於與德國關係有所改變。蘇聯逐漸認識到,英國能夠應付一場持久、無限期的戰爭,它的身後除了廣闊的大英帝國潛力之外,還有強大得無與倫比的美國。而且在戰爭期間,在美國周圍和日本可能發生重大事變,斯大林意識到他的危險,就更迫切需要爭取時間。
1940年11月12日,莫洛托夫訪問柏林。這位布爾什維克使者在納粹德國聽到了許多恭維話,並在以後的兩天裏,同裏賓特洛甫、希特勒進行了冗長而緊張的會談。
莫洛托夫問到“三國條約”中,歐洲和亞洲的新秩序意味著什麼?在這個新秩序中要蘇聯扮演什麼角色?
而德國外長預計與莫洛托夫討論的問題是:關於俄國在巴爾幹和黑海的利益;關於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土耳其方麵,也有些問題需要澄清。
“元首”回答說,《三國條約》的宗旨,是要根據歐洲國家的天然利益來調整歐洲的局麵,因此德國現在要求蘇聯自己表示它感興趣的地區。在任何情況下,沒有蘇俄的合作,就不能決定。這不僅適用於歐洲,也適用於亞洲。要求蘇聯合作,一起來劃定大東亞圈,並提出它對那裏的要求。
會談結束希特勒總結說,會談在一定程度上向著廣泛的合作邁出了第一個具體步驟;會談曾充分考慮到西歐的問題,要由德國、意大利以及法國來解決;同時認為遠東的問題,主要是蘇聯與日本的事情,但德國願以調停人的身份居間調處。這是一個反對美國企圖“靠歐洲發財”的問題。
莫洛托夫表示,他同意元首關於美國和英國地位的說法。他認為,隻要能以夥伴,而不僅僅是以對象的身份進行合作,則蘇聯參加《三國條約》在原則上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就在莫洛托夫與裏賓特洛甫進行會談的時候,英國對此有所風聞,如果蘇聯一旦加入《三國條約》,使之成為“四國聯盟”。那麼,軸心國家將變得更加強大,這對於英國來說將是十分嚴重的問題,也會影響到美國對於英國的看法。
英國的情報機關十分出色,此時得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正在柏林,與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德國進行重要談判。在這關鍵時刻,英國決定對柏林進行空襲,給蘇聯領導人一個震懾。
也就在蘇聯與德國兩位外長會談的時候,空襲警報響起了。
空襲警報響起,莫洛托夫由裏賓特洛甫帶路,走下了許多階梯,來到一間裝飾豪華的防空室。他們進去以後,空襲就開始了。
裏賓特洛甫把門關起來對莫洛托夫說:“現在在這兒,就隻我們兩個人了,我們為什麼不劃分一下呢?”
莫洛托夫說:“英國的意見呢?”
裏賓特洛甫說:“英國已經完了。它再也不能起大國的作用了。”
莫洛托夫說:“如果完了的話,我們為什麼到這個防空室來呢,是誰在這兒扔炸彈呢?”
柏林會談的失敗,對希特勒產生了重大影響,他改變了猶豫不決的心態。當月,凱特爾、約德爾和德國總參謀部,根據他的命令擬定計劃,把德國軍隊東調,以便於1941年初夏進攻蘇聯。
那麼遠的距離,沿波羅的海到黑海長達兩千英裏的戰線,集結與部署數百萬現代化的德國軍隊。以及準備所有的兵站、營房和鐵道側線,無論在計劃和行動上都不容有所延誤。這一切還需保守秘密,蒙騙對方。可以說,希特勒正在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人類曆史上最大的騙局。
為了這一目的,希特勒利用了兩種不同形式的掩護。第一是在瓜分和分配大英帝國遠東殖民地的基礎上,進行有關共同政策和細致的談判;第二是通過匈牙利不斷增派軍隊以控製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希臘。這在軍事上有重大收獲,同時又掩蓋或解釋在該戰線南翼集結德國軍隊進行針對蘇聯的部署。
談判采取由德國提出建議草案的方式,邀請蘇聯參加《三國條約》,把英國在東方的權益給予蘇聯。如果斯大林接受了這一方案的話,事態也許會在一個時期內向著不同的方向演變。希特勒可以隨時擱下進攻蘇聯的計劃。
蘇聯政府沒有接受德國的方案。他們在歐洲單獨同德國周旋,而日本在世界的另外一邊又對他們施加壓力。但蘇聯對自己逐漸增長的力量和廣闊的領土深有信心,這就是蘇聯的本錢,因此一再討價還價。
1940年11月26日,舒倫堡把蘇聯的反建議草案送到柏林。蘇聯的反建議提出:德國軍隊應立即撤離芬蘭,因為根據1939年的條約,芬蘭屬於蘇聯的勢力範圍;在今後幾個月內,為了保證蘇聯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安全,由蘇聯與地理位置於蘇聯黑海疆界安全區以內的保加利亞締結互助條約,以長期租借的方式,在接近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範圍內,為蘇聯陸軍和海軍建立基地;承認巴統和巴庫以南,凡是通往波斯灣的地區為蘇聯領土願望的中心;日本放棄在北薩哈林島開采煤炭和石油的權利。
在這些激動不安的日子裏,斯大林正在做著與德國開戰的準備工作。他開始精心選擇他的最高軍事指揮員。從保衛察裏津戰役時起,伏羅希洛夫就一直是他的親密戰友,但在芬蘭戰爭中顯示出他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1940年5月8日,鐵木辛哥取代了他的國防人民委員職務。猛打猛衝的布瓊尼未能掌握現代戰爭,雖然他們仍然受到重用,但都退出了直接指揮軍隊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