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波什尼科夫1903年就在沙皇軍隊裏當軍官,他思路廣闊,有一個敏銳的分析頭腦。在20年代寫了《軍隊的頭腦》一書,為人謙虛寬厚,紀律嚴明。斯大林提撥他負責總參謀部的工作,主管軍事工程和防禦工事。
1941年2月1日,朱可夫就任總參謀長,他在沙皇軍隊中是一名軍士,是在實戰中成長起來的指揮官。1939年在中蒙邊界的哈勒欣河指揮幾個裝甲師,戰績顯赫,一舉殲滅了日軍5萬多人。
提撥朱可夫任總參謀長,顯然是鐵木辛哥提議的。當斯大林把朱可夫召到他的辦公室時,朱可夫大吃一驚。他爭辯說,他是野戰軍軍官,毫無參謀工作經驗。斯大林聽了他的申辯後簡練地重複說:“政治局已經決定任命你了。”他把重音放在“決定”兩個字上。
斯大林是個事必親躬的領導者,凡有關加強武裝部隊的各項工作,從挑選高級軍官到實現機械化的計劃,特別是采用T-34式坦克和新式火箭炮喀秋莎等,斯大林都沒有依靠政治局、總軍事委員會或其他機構的正式會議。
一天星期六的晚上,朱可夫應約到斯大林別墅向斯大林彙報工作。鐵木辛哥和庫利克早已在那裏。斯大林隨即問道:“你見過火箭炮喀秋莎沒有?”
“隻聽說過,但沒有見到。”
“哦,那你應當同鐵木辛哥、庫利克和阿博連科去靶場看一看火箭炮射擊。”
斯大林聽完報告後問朱可夫對德國空軍有什麼看法。朱可夫說:“德國人有一支不錯的空軍。他們的飛行人員在同陸軍協同作戰方麵受過很好的實際鍛煉。至於飛機,我們的新式殲擊機和轟炸機絲毫不比德國的差,甚至還要好一些。可惜的是這種飛機太少了。”
作為國防基礎的國民經濟,這些年來蘇聯有了很大的發展。前兩個五年計劃都超額完成了。按照第三個五年計劃(1938-1942)的要求,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仍然得到了特別迅速的發展。整個工業年產量雖然平均增加13%,但國防工業的年產量則增加了39%。許多製造廠轉為生產國防技術裝備,一批大型專業軍事工廠開始興起。就這樣,蘇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脈搏跳動得更快了,在臨戰前的歲月裏,達到了最緊張、最充分的程度。整個國家生活也變得更加嚴格、更加集中了。
1939年8月舉行的最高蘇維埃第四次特別會議,通過了《普遍義務兵役法》。根據新兵役法,應征年齡為19歲,中學畢業生服役年齡為18歲。同時延長了服役期。到1941年1月1日,蘇聯陸軍、海軍、空軍和防空軍校較1939年增加了1.8倍,軍隊總數發展到420萬人以上。
與此同時,還對國民進行普遍的軍事訓練。每年有好幾萬飛行愛好者、跳傘員、射手和航空機械員,在300所以上的航空和汽車摩托俱樂部、航空學校和滑翔俱樂部學習專業知識。青年入伍前學到的這些技能,為進入軍隊打下了基礎。
各級指揮人員的專業訓練方麵,有200所以上的軍事學校,19所學院,10個附屬在普通大學的軍事係,7所高等海軍學校,幾十萬人在這些院校中受過良好的教育。通過這些訓練,大大提高了紅軍指戰員的軍事素質。
隨著國防工業的發展,陸海空軍的裝備也大大加強。僅就空軍來說,1940年底航空工業比1939年增長了70%以上。在從國民經濟其他部門轉歸航空工業的企業裏,同時興建的航空發動機廠和航空儀器廠,根據準確檔案,從1939年1月到1941年6月22日,工業部門為紅軍提供了1.7745萬架作戰飛機,其中有3719架新式飛機。
1940年春夏之際,德國軍隊對西方的閃電戰進攻,更加劇了蘇聯戰備的緊迫性。就在這緊張時刻,斯大林決定組建新機械化軍、坦克師和摩托化師以及反坦克部隊。按照計劃,要裝備齊這些新建的機械化部隊,僅新式坦克就需要1.66萬輛,總共需要坦克3.2萬輛左右。為此斯大林號召加緊生產,延長工作時間。他說:“隻有平時多流汗,戰時才能少流血!”
就在這個時候,斯大林要副國防人民委員沙波什尼科夫,就德國入侵可能采用什麼計劃,起草一份全麵的參謀報告。在1940年9月的政治局會議上,斯大林否定了這份報告。他雖然表麵上否定了這份報告,但還是十分細致地聽取了彙報、細心地研究了這份報告。
沙波什尼科夫認為,德國的主攻方向將在波羅的海和普裏皮亞特沼澤地之間,針對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
斯大林不以為然地說:“我不明白總參謀部為什麼擬定了把兵力集中到西部方向的方針。有一種說法認為,希特勒將沿最短的路線對莫斯科實施主要打擊。但是,我認為,對德國人來說,特別重要的是烏克蘭的糧食和頓巴斯的煤。沒有這些最重要的資源,德國法西斯就不可能進行長期的大規模戰爭。希特勒已在巴爾幹站穩了腳跟,看來他將準備對西南方向實施主要突擊。”
由於斯大林在判斷德軍主要攻擊方向上犯了錯誤,不得不在戰爭前夕,把早先集中在烏克蘭和後來調往那裏的第19集團軍全部,和第16集團軍的許多部隊,大約100個師轉移到西南方向,對戰爭初期的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蘇聯1941年春天修訂的作戰計劃,對於現代戰爭初期的作戰特點也缺乏充分認識。當時蘇聯最高統帥部認為,像德國和蘇聯這樣的大國之間的戰爭,應該像以前那樣,先在邊境交戰幾天,雙方主力才進入交戰。尤其是對希特勒的“閃電突擊”和雄厚的人力物力估計不足。事實上,無論是兵力還是綜合國力,兩國都相差懸殊。
戰爭前夕,德國同被它占領的國家一起,年產鋼3180萬噸,煤為6.964億噸。蘇聯鋼產量為1830萬噸,煤產量為1.659億噸。德國的弱點在石油方麵,但由於從羅馬尼亞輸入石油,依靠已建立的儲備和合成油料的生產,從而得到某種程度的彌補。
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經濟潛力,在較短的時間內建成300個以上的大軍事工廠,軍事生產1940年比1939年增加了2/3,比1932年增加了21倍。1941年德國工廠生產了1.1萬架飛機,5200輛坦克和裝甲車,7000多門75毫米以上口徑的大炮,170多萬支步槍和自動槍。此外還有戰爭掠奪來的大量武器,以及仆從國和被占領國的生產能力。
截止1941年6月,德國軍隊比1940年增加了355萬人,總數達到850萬人,即214個師。而蘇聯到6月份,連同征召的補充兵員在內,共有500萬人。希特勒認為,進攻蘇聯的有利時機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