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和英國人都沒有對於把這些供應物資,經過危險難行的海洋和北極航線運到蘇聯的運輸事宜,作出過任何承諾。他們曾建議,運輸船隊應待浮冰退去後啟航。英美提出的保證隻是將這些供應物資將“在英國和美國的生產中心交付”,議定書的前言結束處寫道,“英國和美國將對於把這些物資運到蘇聯的工作給予援助,並幫助起卸”。
應該說這個議定的政治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正如10月4日比弗布魯克電告所說:“這個協定的效果是大大鼓舞了莫斯科的士氣。維持這樣的士氣有賴於物資的運交。我不認為此間的軍事局勢可以在冬季的幾個月內平穩無事。我的確相信,旺盛的士氣才能使局勢安穩。”
10月6日,丘吉爾致電斯大林:我高興地從比弗布魯克勳爵獲悉,在莫斯科舉行的三國會議已經成功。速給不啻倍給,我們要循環不息地派出運輸船隊,每隔10天一次。下列物資正在途中,將於10月12日抵達阿爾漢格爾斯克:
重型坦克20輛;戰鬥機193架。
下列物資將於10月12日運出,10月29日抵達:
重型坦克140輛;“旋風”式戰鬥機100架;捷克式輕機槍戰車200輛;防坦克槍200支及彈藥;發射200磅重炮彈的大炮50門及彈藥。
下列物資將於10月22日運出:
戰鬥機200架;重型坦克120輛。
以上是10月份運交飛機的總額,還有200多輛坦克將於11月6日運抵蘇聯。捷克式輕機槍戰車和發射200磅炮彈的大炮都將於10月運到。
雖然伊斯梅將軍有全權和充分資格,向蘇聯領袖們說明變化不定的軍事局勢,並同他們進行討論。但是,比弗布魯克和哈裏曼決定,不要因為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問題,而使他們的任務複雜化。因此,在莫斯科沒有談到這方麵的事。蘇聯人非正式地繼續要求立即開辟第二戰場。他們絲毫不能接受任何表明不可能開辟第二戰場的論點。
丘吉爾的妻子感覺到,當德國軍隊如潮水般越過俄國草原,而英國卻不能給予俄國任何軍事援助。幾個月過去了,英國人民越來越焦慮不安。丘吉爾告訴妻子,開辟第二戰場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此,在一段時期內我們所能做到的事,隻是大量運送各種供應物資。艾登和丘吉爾鼓勵她,試行用自願捐助的辦法募集醫藥援助基金。這件事已經由英國紅十字會和聖約翰醫院開始舉辦,於是丘吉爾夫人就應這個聯合組織的邀請,帶頭呼籲“援助俄國”。
英國人民立即作出了慷慨的響應。在其後的4年中,一共從貧富人等募集了將近800萬鎊。基金的大部分是廣大民眾從每周工資中節省下來的捐助。就這樣,醫藥和外科器材、各種慰勞品和特製設備,川流不息地通過多冰而危險莫測海洋,運送給了英勇的蘇聯軍隊和人民。
這時有兩個主題支配著英美同蘇聯的關係:第一是英美在軍事方麵的商談處於模糊和不能令人滿意的狀態;第二是蘇聯要求英美同軸心國的衛星國芬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絕交。在這種情況下,丘吉爾覺得隻要能夠成立一個軍事商談機構,就可以在一種不至於引起誤會的合理情況下,把聯合行動的問題付諸討論。
英國同芬蘭斷絕邦交的問題,最初是由麥斯基與丘吉爾9月4日會晤時提出的。芬蘭人曾經利用德軍進攻蘇聯的機會,於1941年7月在卡累得阿前線重新采取敵對行動。他們希望恢複按照前一年簽訂的《莫斯科條約》所失去的領土。
芬蘭的這一行動,在1941年不但對列寧格勒是一個嚴重威脅,而且對從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到蘇德前線的那些補給線也是一個嚴重威脅。8月份以來,英美兩國政府都以嚴厲的詞句,就這種局勢可能引起的後果向芬蘭人提出警告。芬蘭的態度是,為了防備蘇聯,他們需要爭論中的東卡累利阿省。
現在蘇聯正從事與德國的生死搏鬥,同盟國允許芬蘭作為德國的衛星國,而割斷蘇聯同西方聯係的北方主要交通線,顯然是不可能的。
羅馬尼亞的情形同芬蘭相似。蘇聯在1940年6月占領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省,從而控製了多瑙河口。現在,羅馬尼亞軍隊在安東奈斯庫率領下,同德國結成聯盟,不但已經重新占領了比薩拉比亞省,而且深入蘇聯的黑海區域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