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回 勢如破竹攻占印尼 出生入死救援英軍
荷屬東印度群島,是日本帝國主義與英、美、荷盟國爭奪的主要戰場。東條堅持南進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掠奪南洋的重要資源,尤其是石油。為了不讓荷印當局把石油設施破壞,不讓它們把爪哇建成強大的堡壘,日本侵略者急於占領荷屬東印度。
爪哇處於幾乎完全與外界隔絕的狀態已有1個月了。在西麵,蘇門答臘遭到日軍傘兵和新近一支登陸部隊的攻擊。在東麵,另一支入侵日軍剛剛在巴厘島拋錨。ABDA聯軍總司令韋維爾斷定,日軍下一個攻擊目標就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爪哇島了。
矮胖結實、頭已禿頂的荷蘭海軍司令黑爾夫裏希中將,仍然認為能在海上打敗日本人,不同意ABDA海軍司令、美國哈特將軍認為荷屬東印度已無法防守的悲觀估計。的確,自開戰以來,荷蘭艦隊擊沉的日本海軍噸位比美國在空中、海麵與水下部隊擊沉的總和還多。
美國不願在海麵上作戰,不但黑爾夫裏希不明白,連日本人也弄不懂。日軍在菲律賓以南,幾乎沒有遭到任何抵抗,他們現在已經占領了整個婆羅洲和西裏伯斯群島,並在新幾內亞取得了牢固的立足點。爪哇一征服,東南亞的財富-石油、錫和鎢就可以囊括了。
此時韋維爾心情十分暗淡,他對防守爪哇已喪失信心。2月22日他電告丘吉爾:“我擔心ABDA地區的防禦已經崩潰,爪哇勢難長時間防守。”此時盟國的空中防禦已不再能提供有效的抵抗。在馬來亞慘敗後,英國飛機所剩無幾;荷蘭也隻有幾架陳舊的飛機;美國在爪哇的110架飛機,至此隻剩下23架重轟炸機和為數極少的戰鬥機。
三天後,韋維爾把最後守衛東印度群島的任務移交給了荷蘭總督,自己離開了爪哇。現在,在兩支正從海上逼近的日軍麵前,保衛爪哇的,隻有黑爾夫裏希的艦隊了。他不再抱有海上擋住日本人的希望,但他下定決心要在海上能殺多少就殺多少日本人。
2月26日拂曉,由56艘輸送船組成的西路進擊部隊,離爪哇西端隻有250海裏。它由一艘航空母艦、3艘輕巡洋艦和兩隊驅逐艦護航,由4艘重巡洋艦掩護。
由40艘輸送船組成的東路進擊部隊,離目標東爪哇不到200海裏。它由1艘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護航,離它不遠的海麵上,有兩艘重巡洋艦。一艘輕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這18條軍艦的總指揮是高木武雄少將。
快到中午時,兩架盟軍飛機發現了東路船隊。已從哈特手中接過ABDA海軍指揮權的黑爾夫裏希,當即電令多爾曼在天黑後率領由15艘軍艦組成的主力出港進行攻擊。這支艦隊雖然壯觀,其實是一支拚湊起來的艦隊,既沒有共同的作戰原則,也沒有一致的作戰技術,是分屬4個國家的四群艦隻自成一體、差別明顯的特遣艦隊。
由於艦隊沒有統一的作戰信號密碼,多爾曼下達的第一個命令,隻好通過無線電、旗語和信號燈用普通的英語傳出:跟著我,敵人在90海裏以外。
因此,高木少將對這支艦隊的行蹤了如指掌。隨即以最快的速度進行追擊,當日艦接近多爾曼艦隊時,身為潛艇專家的高木立即下達命令:“開始攻擊!”在距離1萬6千碼時,日本驅逐艦放出了魚雷。這種新設計的魚雷射程驚人,達3萬碼,它的氧氣推進係統在開動時不會在水麵留下痕跡,因為它不冒水泡。魚雷放出後,頓時“德呂特”號響起了天崩地裂的爆炸聲,艦上的官兵還莫名其妙。隨著火舌在甲板上蔓延,火箭從“德呂特”上颼颼地騰空而起,原來是信號貯藏庫著火爆炸了。
時隔不久,又傳來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爆炸的是“爪哇”號。艦上火勢凶猛,艦艏朝天。當艦身朝後傾斜沉入大海時,幾百名水兵紛紛掉入水中。接著“德呂特”號也消失了,隻聽得海水淹沒火焰時嘶嘶聲。多爾曼和366名官兵隨艦沉沒。爪哇海之戰就這樣結束了,日本人幾乎毫無損傷,而多爾曼卻損失了3艘驅逐艦、兩艘輕巡洋艦,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這次海戰後,盟軍殘存10艘艦隻,這些艦艇天亮時分別駛抵雅加達和泗水。4艘美國軍艦要求逃往澳大利亞得到批準,但當晚“珀斯”號和“豪斯頓”號,在逃跑途中被日本軍艦擊沉。“豪斯頓”號的1000多名官兵和“珀斯”的680名官兵大部喪生。
日軍在孔雀灣和北岸一登陸,爪哇的盟軍部隊就瓦解了。英國的最後幾條軍艦“埃克塞特”號和兩艘驅逐艦,企圖乘黑夜通過巽他海峽逃跑。但高木在27日上午9時就發現了它們。在“龍驤”艦的俯衝轟炸機協助下。將這3艘軍艦全部擊沉。午夜過後,最後一架美軍飛機載著35名乘客飛離了垂死的爪哇,一架水上飛機從萬隆附近的一個湖上搖搖晃晃升起,飛往錫蘭(斯裏蘭卡),裏麵的乘客就是黑爾夫裏希將軍。
日本陸上部隊,幾乎毫無阻擋地從兩麵包圍了雅加達和萬隆。指揮著已經七零八落,處於混亂狀態的盟軍荷蘭指揮官,深知當地居民仇視他們,要開展遊擊戰爭是困難的。3月8日,他命令全體部隊放下武器。最後一封發給外界的電報,是從萬隆的民用電訊局發出的:“我們結束了!別了,等時局好轉時再見吧。女王萬歲!”
緬甸是東條英機橫掃東南亞的另一個獵取目標,其戰略目的是截斷供應中國政府的國際交通線——滇緬路;開展使印度脫離英國的工作,保障日本侵略軍北翼安全。
日軍第15軍入侵泰國後,根據東條的要求,即開始作進攻緬甸的準備,並趁有利時機轟炸緬甸南部的空軍基地。以保障馬來亞日軍側翼和後方的安全。
1942年1月4日,日軍先頭部隊越過泰緬國界,20日,主力部隊發動進攻,31日占領毛淡棉,2月4日攻下撥安。
由於泰緬邊境地區公路沒有修好,日軍運輸困難,不敢冒進。但這時日軍得到情報說,英軍正從仰光得到增援,集結在緬甸地區的英國殖民軍和中國遠征軍已達10萬人。這時,日軍在馬來亞已經得手,所以日本南方軍司令決定繼續發動進攻,並於3月8日一舉攻占仰光。
早在1940年,日軍加緊了對東南亞侵略的步伐。9月,日軍侵入越南,切斷了中越通道。不僅嚴重威脅到中國國際交通要道滇緬路的安全,並且把侵略矛頭指向緬甸、馬來亞、新加坡等英國殖民地。
英國在日本人咄咄逼人的進攻麵前,改變了長久以來對日本的妥協態度,於10月重新開放了封鎖已久的滇緬路,並醞釀與中國建立軍事同盟。為了保持我國唯一的國際通道滇緬路的暢通,中國政府也希望加強與英國的軍事合作。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美、英三國於1941年12月下旬在重慶召開聯合軍事會議,決定如果日軍侵入緬甸,中國將派陸空軍作戰。
1941年12月,日軍在馬來半島登陸後,由泰國進攻緬甸,在這種情況下,中英兩國於12月23日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蔣介石提議派遣中國軍隊去緬甸,但英國擔心中國出兵影響“大英帝國的威信”,猶豫不決。直到次年3月間,日軍攻占仰光,滇緬路被切斷,英國才不得不同意中國軍隊進入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