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回盟國爭執第二戰場美軍首戰北非得勝(1 / 3)

第七十七回 盟國爭執第二戰場 美軍首戰北非得勝

1942年初,納粹德國的軍隊在莫斯科被擊退,蘇軍發動冬季攻勢,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在這種形勢下,在西歐展開積極的軍事行動與蘇軍協同作戰,開辟第二戰場,從東西兩線打擊德軍的必要性顯現出來。英美兩國也廣泛流傳“1942年是開辟第二戰場的一年”之說。

應該說英美出兵西歐,是必然趨勢,羅斯福和丘吉爾作為兩個偉大的戰略家,其實早已開始謀劃戰勝納粹德國後的歐洲及世界局勢,要建立新的世界布局,那麼,出兵西歐,進攻德國是既定方針。隻是時機的選擇,而時機方麵的主要因素,仍是蘇聯與德國的戰局變化。蘇軍勝利快,那麼,英美開辟第二戰場的時間就會提前,否則將會無限期地推遲。這就是國際戰略的精髓。

1942年5月20日,應英美兩國政府邀請,由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和伊薩耶夫少將組成的蘇聯代表團,穿越前線和丹麥上空,在倫敦著陸。代表團受到熱烈歡迎。丘吉爾甚至提議把自己的官邸讓給代表團居住。

蘇聯代表團來訪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在1942年開辟第二戰場、鞏固反法西斯同盟等重要問題,並就統一的同盟戰略達成協議。莫洛托夫和丘吉爾的會談於5月21日上午開始,會談的焦點是開辟第二戰場的時間問題。從蘇德戰場的形勢看,希特勒將幾乎全部精力投放在蘇聯戰場上,明顯占有對蘇的優勢。因此,蘇聯政府非常希望英美在1942年夏秋開辟第二戰場,把德軍40個師從蘇德戰場上引開。把它們牽製在西歐。

此時,丘吉爾已經知道蘇軍在克裏米亞戰敗,數十萬蘇軍被俘。並不十分強大的英國怎麼有力量去救援呢?但精明的丘吉爾並不正麵明確回答,時而提出登陸船隻不夠,交通有問題,時而說法西斯空軍力量強大,極力證明1942年開辟第二戰場是不可能的。但他說英國將盡一切可能“給英勇的俄國軍隊以必要的援助”。丘吉爾也的確這麼做了,對此蘇聯方麵無有話說。

1942年5月26日,在英國外交部大樓,雙方簽署了蘇英關於在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歐洲同夥的戰爭中的同盟關係和戰後合作與互助條約。

條約簽署後,蘇聯代表團於28日飛往華盛頓。其實,在蘇聯要求開辟第二戰場之前,丘吉爾於1941年12月乘“約克公爵”號前往美國,就攻占北非問題向羅斯福提出了“體操家”計劃。丘吉爾把莫洛托夫一行送走後,便立即電告羅斯福,通報情況。在電告中,他又一次提醒總統“我們一定不要忘記‘體操家’計劃”。

莫洛托夫一行5月29日到達華盛頓,一下飛機,代表團便風塵仆仆趕往白宮,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舉行了4個小時的會談。莫洛托夫直截了當地提出開辟第二戰場問題。羅斯福早有準備,他回答說:“我們想在1942年開辟第二戰場,這是我們的希望,也是我們的意願。”但接下來又說在軍隊運輸上存在的各種困難。其後馬歇爾將軍也附和總統的口吻,不肯明確回答問題。

莫洛托夫再次要求羅斯福,給他一個簡明坦率的答複。羅斯福沉思片刻後答複說:(1)美國盼望開辟第二戰場。(2)假如蘇聯政府能讓美國騰出更多的船隻派往英國,美國就有加快速度的條件。

這就將問題推向了蘇聯一方,因為美國有不少船隻在向蘇聯運輸援助的軍火物資,如果停止這一援助,那麼你會同意嗎?對此莫洛托夫無法決定:一方麵是已經在執行的援助,另一方麵隻是在計劃中的第二戰場。

會談繼續進行,6月3日,就蘇方提出的蘇美聯合公報草案達成協議。6月11日,美國國務卿和蘇聯駐美大使簽署了美蘇關於“在反侵略戰爭中互相援助的原則”議定書。

隨後,蘇聯代表團返回倫敦。羅斯福送走蘇聯代表團後,立即給丘吉爾來電,將會談的情況作了通報。這份電報讓丘吉爾心煩意亂,從電報中丘吉爾看出,羅斯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急於實施橫渡海峽作戰的“大鐵錘”計劃。

蘇聯代表團第二次訪問倫敦時,丘吉爾給莫洛托夫準備好的東西是一份備忘錄。其中第5點簡單地講“我們準備於8月或9月在大陸登陸”,進而又有“我們不可能作出任何許諾”的語言,公開拒絕承擔任何明確的義務。

1942年5月26日英蘇同盟條約,和6月11日的蘇美議定書的簽訂,是蘇聯對外政策的巨大勝利,對整個反法西斯同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加上中國與英、美間簽訂的同盟條約,奠定了美英蘇中四國人民反法西斯同盟的法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