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回 德庫爾斯克再失利 蘇頓河南翼又建功
由於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蘇德戰場的戰略形勢發生了有利於蘇軍的變化,為在廣闊地段上實施戰略反攻創造條件,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在蘇德戰場的整個南翼展開進攻,在頓巴斯和羅斯托夫方向擴大戰果,指向德軍“頓河”、“B”、“A”三個集團軍群。
早在1942年底,德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就向希特勒建議,德軍應迅速從高加索撤退。希特勒為了羅斯托夫以北頓河右岸的安全,不同意“A”集團軍群從高加索全麵撤退,隻允許分階段撤到馬內奇河和庫班河一線。鑒於蘇軍可能突入“A”集團軍群的後方,並對其實施包圍,德軍統帥部決定撤出高加索東南部的部隊,加強黑海沿岸和山區的防禦;並打算先把坦克第1集團軍主力從納爾奇克、莫茲多克地域撤出,由“頓河”集團軍群在羅斯托夫以東阻擊蘇軍的進攻。
1943年1月初,蘇軍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改稱為南方方麵軍後,向前推進了150至250公裏。首先蕩平了科捷利尼科爾斯基地區的德軍,繼而南下與北高加索方麵軍配合,經過激戰,於1943年春季肅清了北高加索的德軍,解放了20多萬平方公裏國土,殲滅了28萬敵人。
頓河方麵軍和西南方麵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繼續西進,收複了羅斯托夫、哈爾科夫、庫爾斯克等許多重要城市和地區。為日後大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北方,列寧格勒方麵軍與沃爾霍夫方麵軍協同作戰,於1943年1月12日發動攻勢,兩個方麵軍的突擊集團突破了德軍防禦。第二天,德軍把駐在姆加地區的預備隊一個師投入戰鬥,力圖恢複原態勢。幾天內,德軍又向錫尼亞維諾地段投入3個師的兵力,反擊在拉多湖以南突入的蘇軍。從1月15日至18日,蘇軍兩個方麵軍突擊集團奮力向前推進,同時向兩翼擴大突破口。德軍傷亡慘重,陣地相繼丟失。蘇軍對防守錫尼亞維諾突出部北部的德軍進行壓縮。
經過7天的戰鬥,蘇軍突擊集團和第67集團軍在錫尼亞維諾以北會師。這樣,在拉多加湖以南就形成了一條寬8至12公裏的走廊,列寧格勒軍民便可以通過這條走廊與內地聯係,德軍妄圖占領列寧格勒的計劃徹底破滅。德軍與芬蘭軍隊在拉多加湖以東會合的威脅已經解除。陸路交通的恢複,使蘇軍可以不斷得到人員、裝備和彈藥的補充,保衛城市的力量迅速增強。
希特勒並不甘心失敗,斯大林格勒戰役後,他在全國實行總動員,到處搜羅炮灰,以補充德軍在蘇德戰場上的損失。1943年3月初,德軍在南部戰線發起反突擊,並於3月16日重新占領哈爾科夫,3月18日占領別爾哥羅德。
蘇軍加強了抵抗,很快製止了德軍的反撲。此後,蘇德戰線又穩定下來。但蘇軍在庫爾斯克地區的突出陣地,給德軍的防線造成很大的威脅,於是雙方都向庫爾斯克方向調遣兵力,準備進攻,一場新的大規模廝殺即將展開。
希特勒的意圖是,在庫爾斯克地區粉碎蘇軍的主力,進而占領頓河、伏爾加河流域,進取莫斯科,完成1942年未竟之目標。為此目的,經過3個月的準備,至7月初,德軍在庫爾斯克地區的南北兩側,即別爾哥羅德地段和奧廖爾區域集中了17個坦克師、3個摩托化師和18個步兵師,配有2000多架飛機和新式武器“虎式”、“豹式”坦克,以及“裴迪南式”重型強擊火炮,總兵力約100萬人。希特勒把這支軍隊投放在總共隻有100多公裏的狹窄地段,來一個重點進攻,妄圖創造“德國的斯大林格勒”,奪回失去的戰略主動權。
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在元首大本營發布了這項“堡壘”進攻計劃。為完成這一進攻戰役,在兵力部署上,希特勒命令“以一個突擊集團軍的兵力從別爾哥羅德地域,以另一個突擊集團軍的兵力從奧廖爾以南地域實施堅決而迅速的集中突擊;保證在狹窄地段上最大限度地密集使用突擊力量,以便利用當地全部進攻兵器的壓倒優勢,一次突破敵人防禦,使兩個集團軍會合起來並以此封閉合圍圈。”為了保守機密,希特勒要求在兩個進攻集團軍會合並組成突擊集團軍時,應當保持無線電沉默。
其實,蘇聯最高統帥部早已洞悉德軍的動向。為了準備大反攻和在運動中大量消滅德軍,3月14日,斯大林急召朱可夫元帥從西北前線返回莫斯科。自戰爭爆發以來,朱可夫一直作為斯大林的副手,現場處置許多軍事戰略方麵的問題。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他便趕往列寧格勒,組織並指揮了打通陸上交通線的突擊作戰。這不,戰役尚未結束,便又將轉戰其他戰場。
當朱可夫深夜來到最高統帥部時,斯大林正在主持政治局擴大會議,議題是有關冶金和電力的燃料問題,飛機和坦克製造廠的問題。參加會議的人除政治局委員外,還有各部領導人、設計師和許多大工廠的廠長。從他們的彙報中,十分明顯地看出,在工業方麵形勢大有好轉,但仍然十分緊張。尤其是美國根據“租借法案”許諾的援助,沒有及時到達,更增加了軍備緊張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