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撤退,決定了勒羅斯島的命運。德軍幾乎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利用分散的小船隊,繼續集結兵力。11月12日清晨,德軍在強大海上艦隊的掩護下,分別在該島東北和勒羅斯城東南的海灣同時登陸。當天下午,600名傘兵在地峽降落,從而把英軍防線切成兩段。島上的3營守軍,沒有空中支援,卻遭受敵機的猛烈轟炸。他們苦戰到11月16日晚,終因力量懸殊而被迫撤退。
勒羅斯島陷落,盟軍在愛琴海的希望暫時破滅了。英軍立即設法撤退薩摩斯和其他島嶼上的少數駐軍,並且從勒羅斯島救出殘餘部隊。但盟軍的海軍又遭受嚴重損失,6艘驅逐艦和兩艘潛艇被敵機和水雷擊沉,另有4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受傷。
盟軍在陸上的軍事行動,開始進展也不順利。9月8日夜晚,當英美軍隊從廣播中聽到巴多格裏奧政府宣布投降的消息後,許多士兵以為明天的戰鬥行動將會是輕而易舉的,但實際上恰恰相反。9日淩晨4時30分,克拉克的部隊開始在薩勒諾登陸,盡管對德軍陣地進行了夜間轟炸,艦艇進行了強大的炮火支援,第5集團軍仍遇到德軍強烈的抵抗。德軍航空兵首次使用遙控導向滑翔炸彈,對盟軍的炮火支援艦艇進行了突然襲擊。
盟軍在登陸的第一天,僅攻占了一小塊立足點,直至11日才占領薩勒諾,建立了一個登陸場。由於盟軍的行動極為緩慢,德軍統帥部得以調集兩個師的兵力,於13日向薩勒諾地區進行猛烈的反撲,迫使盟軍後退,並將其分割成兩部分。盟軍麵臨失敗的危險。幸好大批空軍和3個師的增援部隊及時趕到,總算保住了已經奪占的登陸場。
與此同時,英軍對意大利南部的塔蘭托進行了一次成功的襲擊。亞曆山大及時利用意大利宣布投降的有利時機,從英國第1空降師中精選了6000名士兵,前往塔蘭托執行一項似乎很冒險的任務。這支空降兵由於缺乏運輸機,隻好乘軍艦於9月9日從海上直接駛進港口,很快占領了這個可供一個集團軍使用的大海港。
10月初,希特勒采納凱塞林元帥的建議,改變了他對意大利戰略的原有決定。在這之前,他主張把軍隊撤到羅馬的後麵,僅僅守住意大利北部。現在他命令軍隊盡可能向南麵打去,展開所謂“冬季戰線”,從亞得裏亞海沿岸的桑格河背後開始,穿過意大利崎嶇的山脊地帶,延伸到西海岸的加裏利亞諾河口。一年來,德軍從非洲、西西裏島和意大利南部,幾乎是馬不停蹄地後撤,這時高興地轉過身來殺回馬槍了。
希特勒的這一行動,雖然取得了重大戰果。但這正好陷入了英美兩國魁北克會議作出的戰略決策圈套中。盟軍已把橫渡英吉利海峽的進攻置於首要地位,要從意大利和地中海戰區撤出8個精銳師返回英國。尤其是英美兩國的兩位重要的虎將蒙哥馬利和巴頓的調離,使得意大利從此成為次要戰場。
但對於希特勒和墨索裏尼來說,他們的意圖十分明顯,想在羅馬南麵保持一條戰線,那裏的地形有利於防禦,而盟軍的裝甲部隊或炮兵的優勢卻無用武之地。這不僅可以有效地牽製盟軍,而且有利於保衛墨索裏尼搖搖欲墜的北方“共和國”。
由於戰略重點的轉移,雙方力量的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德軍在第一線兵力已達9個師,而其後還有大約15個師在更北的地區,已知的總數達24個師,或許可多達28個師。墨索裏尼還在加緊搜羅散兵遊勇和征兵抓兵,按照計劃將集結總數達60個師的兵力。德國人顯然要縮短他們在歐洲堡壘周圍的戰線,以便組成一支後備軍。這支後備軍可以用來增援他們在意大利的軍隊。
對比之下,盟軍的地位就不利了。他們在意大利本土可以使用的軍隊最高數量是:10月底12個師,11月底13個師,12月底增至14至15個師。以當時的人力和物力,再加快軍隊集結的速度是辦不到的。從戰略安全上考慮,在羅馬南麵建立一條穩定的戰線是必要的,而且必須獲得足夠的縱深地帶。
因此,在羅馬北麵攻占一個堅固的防禦基地就變得十分迫切。為了這一目的,英軍第8集團軍向前推進,經過一係列的戰鬥後,逼近桑格羅河。這裏駐有德軍4個師。為保持主動,亞曆山大的意圖是,第8集團軍應當過河,在這條戰線上突破“冬季戰線”;隨即盡量向前推進到佩斯卡拉-阿韋察諾公路,從那裏威脅羅馬,並使敵人在西海岸的交通發生危險。
盟軍已在桑格羅河對岸建立了橋頭堡,但敵人的主要防禦工事設在對麵的高地上。天氣惡劣,陰雨連綿,道路泥濘,河水猛漲。因此進攻推遲到11月28日才開始。這一天,英軍第78師、第8英印師和最近到達的新西蘭師發動攻勢,並且獲得了很大進展。經過一周的激烈戰鬥後,他們在桑格羅河對岸10英裏的地方穩住了陣地。
克拉克將軍統率的美國第5集團軍,沿著公路費力地向卡西諾逼近,並襲擊了德軍主要陣地最前哨的防禦工事。12月20日,英國第10軍和美軍第2軍,攻打公路西麵的卡西諾峻嶺,經過頑強的戰鬥,在一個星期後,終於把敵人肅清。
在公路的東麵,由美軍第2軍和第6軍進行了同樣的激烈戰鬥。直到新年伊始,敵人才被擊退。這時,第5集團軍才沿著加裏利亞諾河,以其支流拉皮多河全麵擺開陣線,準備來年發動新的進攻。
就在歐洲戰場呈膠著狀態之時,在東方的中國戰場上,正在發生著生死決戰。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