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回戰常德日軍遭挫敗守敵後中共渡難關(3 / 3)

在華中敵後,鬥爭的緊張場麵和華北達到同等程度。1942年春到1943年末,新四軍也實行了精兵簡政政策,實行武裝鬥爭同非武裝鬥爭相配合的方法。主力兵團相機轉移和相機突擊,地方兵團和民兵就地堅持和就地開展遊擊戰。地方黨政機關全部軍事化、遊擊化,在任何情況下留原地分散隱伏,堅持鬥爭。對集中的敵人采取襲擾,對分散的敵人采取圍殲,對下鄉的偽軍不讓他們安全回到原地,使日偽軍顧此失彼。由於這些正確而靈活的對敵鬥爭方針策略,打擊了日偽軍的清鄉計劃,根據地軍民在反清鄉鬥爭中鍛煉得更加堅強。

在極其艱苦的反掃蕩、反清鄉鬥爭中,敵後軍民創造了很多極為有效的殲敵方法,如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遊擊戰、敵後武工隊等,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武裝工作隊是敵後軍民為扭轉反掃蕩的被動局麵,爭取對敵鬥爭的主動而創造出來的。1942年春季,在華北反掃蕩戰鬥中,首先實行敵進我進的方針,就是當日偽軍向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清剿、蠶食時,根據地軍隊也以一部分力量深入敵占區,廣泛開展軍事、政治攻勢,鋤掉死心塌地的漢奸,爭取偽軍、偽組織的成員反正,並引導他們在實當範圍內為抗日作一些有益工作。

這部分人民武裝力量,逐步發展成為深入敵人心髒地區活動的武裝工作隊。每個隊員既是戰鬥員,又是宣傳員、組織員;既能打仗,又能獨立進行各項宣傳和發動群眾的工作。他們深入到敵占區,以軍事鬥爭同政治鬥爭相結合,公開鬥爭同隱蔽鬥爭相結合,廣泛發動群眾揭露敵人,搜集情報,鋤奸反特,破壞日、偽統治秩序,爭取並瓦解偽軍和偽組織,發動秘密武裝,建立兩麵政權,形成隱蔽根據地。把日偽統治的心髒地區變成打擊敵人的前沿陣地。在敵人的碉堡附近,常能聽到武工隊員展開政治攻勢的聲音。武工隊員還訪問偽軍家屬,要他們轉告自己的親屬早日棄惡從善。日偽軍搶糧時,武工隊員及時出現,幫群眾進行抵抗,奪回糧食。這樣,日軍在所謂的“治安區”,也得不到安寧。

從1941年至1942年,八路軍、新四軍和遊擊隊、民兵共作戰4萬2千餘次,斃傷俘日偽軍33萬1千餘人。敵後軍民的反掃蕩鬥爭,牽製消滅了大量日軍和90%以上的偽軍,成為堅持中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因素之一。為同盟國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譜寫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如1941年8月1日,日寇包圍冀中獻縣東辛莊,威逼村民交出英勇善戰的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的母親,當場殺死數人,馬本齋的母親不忍群眾被殺害,挺身而出。敵人對她威脅利誘,要她寫信勸兒子投降。馬本齋的母親痛斥日寇說:“我是中國人,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她堅貞不屈,絕食而死。

在這段艱難的時期,中共還采取了各種有力的政策措施克服困難,鞏固抗日根據地。為了減輕根據地人民的負擔,主力部隊和政府機關實行精兵簡政。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並團結各階層人士一起抗日,進一步貫徹執行“三三製”政權和減租減息的政策。為密切軍政、軍民關係,在軍隊中開展“擁政愛民”運動,在地方的人民群眾中開展“擁軍優屬”運動,團結一切力量,調動一切因素,共渡難關。

為了克服嚴重的物質生活困難,堅持抗戰而不過於加重人民的負擔,抗日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大生產運動的總方針是“發展經濟,保障供給”。針對以個體經濟為基礎的、被敵人分割的、進行遊擊戰爭的農村環境,中共中央製定了一係列具體方針:軍隊、政府機關和學校發展自給經濟,是抗日根據地大生產運動中的一個創造。軍隊的生產自給,形勢上違背了分工的原則,似乎是落後的、倒退的。但是具有重大意義,它使中共的軍隊克服了生活物資匱乏的困難,得以改善生活,同時也減輕了人民的賦稅負擔,足以支持長期戰爭。中共中央在陝甘寧邊區帶頭實行這項政策。

1941年初,中共中央命令八路軍第359旅開赴南泥灣實行軍墾屯田。從3月起,王震率第359旅陸續開進荒無人煙但土質肥沃、適於開墾的南泥灣。他們在缺乏生產資金和生產工具的極端困難情況下,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一麵動手開挖窯洞解決住宿問題,一麵勘察開荒的地區,學習耕作技術,製作生產工具,動手開墾荒地。與此同時,在延安的黨政軍學各界數萬人投入大生產運動。中共的主要領導人毛X東、張聞天、朱德、任弼時等,也親自參加生產勞動。

陝甘寧邊區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健康發展,成就顯著。農業和工商業的產值迅速增長,人民負擔大大減輕,軍民生活明顯改善。1942年到1944年的3年中,陝甘寧邊區共開墾荒地200多萬畝。到1945年,邊區農民大部分做到了“耕三餘一”,部分做到了耕一餘一。八路軍第359旅到1944年,除吃用全部自給外,達到了“耕一餘一”,成為全軍大生產運動的旗幟。

陝甘寧邊區農民所交的公糧,1941年占總收獲量的13.58%,1943年降至不足9%。從1943年起,敵後抗日根據地人民的負擔也隻占總收入的14%左右,按照此時的生活水平,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要求。中共終於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在困境中再一次站立起來了。

就在此時,抗戰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日寇為了扭轉其必然失敗的命運,企圖打通大陸交通線,集中了近百萬大軍,向國民黨軍隊發動大規模進攻,從而使中共再次得到了大發展機遇。

在共同對抗法西斯軸心國家聯盟建立的同時,國際外交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如何處理與英美蘇等大國間的關係,確立中國的獨立自主地位,成為國民政府的重要工作。那麼,在二戰期間,國民政府是如何進行這方麵的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