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回同盟國重慶談廢約中英美開羅立新規(2 / 3)

五、外籍引水人等特權:美英兩國在中國各口岸,使用外國引水人等的特權一律撤銷。

六、軍艦行駛的特權:撤銷美、英軍艦駛入中國領土的特權。以後中國與美英兩國間軍艦互訪時,均依通常國際慣例相互給予優禮。

七、英籍海關稅務司之特權,英國放棄其要求中國任用英籍海關稅務司之特權。

八、沿海貿易與內河航行權,撤銷英美兩國人民在中國沿海貿易及內河航行的特權。

九、影響中國主權的其他問題。

5月20日,中英、中美交換批準書後生效。

隨後,中國又與比利時,挪威、加拿大、瑞典、荷蘭、法國、瑞士、丹麥、葡萄牙等國簽訂了類似的條約。

這兩項是中國人民值得慶賀的事情,它表明經過5年多團結奮戰,中國的國際地位確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當時中國的各派政治勢力,對於中美、中英新約簽訂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新約一經公布,國民黨中央很興奮,頓時士氣高昂,這是中國國民黨從同盟會時代即開始為之奮鬥的希望。多少誌士為之奮鬥,為之流血犧牲。1943年1月12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軍民書》,稱從此中國已經完全獨立自主,與英美並列的世界強國。全國軍民更應奮發圖強,服從中國國民黨的領導。

重慶7萬人大遊行,各省也紛紛舉行慶祝活動。宣傳的中心內容是:國民黨一貫光榮偉大;蔣介石是當之無愧的唯一民族領袖;全國隻有完全團結在國民黨及蔣介石周圍,才能有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中共為代表的延安為中心的各地抗日根據地,也洋溢著一片喜慶氣氛。《解放日報》指出:新約的簽訂是中國人民多年來犧牲奮鬥的光輝代價,它不僅鼓舞了中國的抗戰,同時也加強了同盟國的團結,有利於反侵略、反法西斯戰爭。

中共領袖毛X東也嚴正指出:“新約的訂立,並不就表示中國在實際上已經取得了真正的平等地位。中國人民必須打走日本帝國主義,收複一切失地。不如此,中國的獨立解放便不能實現。中美、中英間不平等條約的廢除,還是一紙空文。”

國民黨中的許多有識之士也提出:我們在歡欣鼓舞之餘,還要冷靜地想一想,我們的國際地位平等以後,是不是和其他強國並列,毫無愧色?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在法律上雖然獲得了平等,同我們的盟友――美、英、蘇稱為四大強國,但在事實上,我們究竟有沒有具備強國的條件?

事實上,在國際事務中,英美兩國,尤其是蘇聯,都沒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中國政府。蘇聯政府並沒有就放棄在華利益與中國進行談判,而且也沒有放棄這些特權的意向。斯大林的這一強硬態度,也直接影響到盟國間的重大決策。由於蘇聯的反對,盟國間的重大決策都是三國決定,然後通知中國政府。甚至為自身利益和三國間的關係,犧牲中國利益。

英國當權者尤其看不起中國政府及蔣介石。至於丘吉爾,更毫不含糊地說:“如果把中國當作名符其實的四強之一,那真是笑話!”

雖然英國人如此無理,但目光深遠的羅斯福,還是決心邀請蔣介石飛往開羅,共商世界反法西斯大計。

開羅會議是在國際局勢大變化的前夕召開的。1943年夏季,在歐洲及太平洋戰場,盟軍開始加強了對法西斯軸心國的反攻。9月8日,意大利無條件投降,三國軸心瓦解。

美國總統羅斯福一直有把美、英、蘇、中四國樹立為世界“四大強國”的構想。他說:“有5億中國人站在我們一邊,這在緊接著戰爭以後的時期是非常有用的。美國支持的國民黨政府,肯定是親美的。四大國中,中、英站在美國一邊,戰後即可孤立蘇聯。”

對於美國的如意算盤,蘇聯自然是強烈反對。在美國的壓力下,蘇聯參加了四國外長會談。會議在莫斯科召開,決定共同對法西斯國家采取行動,盡快成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

四國外長會談會議發表了《普遍安全宣言》。

“美英蘇中政府根據1942年元旦之聯合國宣言及其後各項宣言所共同決定,各向其現與作戰之軸心國家進行戰爭,直至此種國家在無條件投降下屈服為止之決心。且鑒於為其本身與其為與國對於侵略之威脅謀得解放所負之責任,並鑒於戰爭至和平其演變必須迅速而有秩序,且為建立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俾全世界人類及資源用於武裝者可達最低限度起見,用特聯合宣言。”

在宣言上簽字的四國外長,分別是赫爾、艾登、莫洛托夫、傅秉常。由此,中國算是進入了四強之列。並為戰後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接著,羅斯福又以極大的熱情,發起召開四大強國首腦會議,目的是討論盟國將要取得勝利的協同作戰問題。

10月28日,11月1日,羅斯福總統兩次電邀蔣介石出席“四巨頭”國際會議,地點在開羅或亞力山大港附近。

經過慎重考慮,蔣介石在收到第二次邀請後,回電羅斯福“同意”,表示讚同。

可是,斯大林對參加四方會議遲遲不予答複。提出“因未加入對日作戰,所以不便與中國同席討論對日問題”。斯大林不想與蔣介石會見,此時,蘇聯也的確沒有能力同時對日宣戰。斯大林必須避免雙麵作戰。羅斯福為謀求國際大局的平衡,決定“四巨頭”會議分兩次進行。中美英三國在開羅會議;美英蘇在德黑蘭會議。

蔣介石認為蘇聯反對中國列為四強之一,不願出席“四巨頭”會議,更是瞧不起他本人,心中怏怏不樂。

1943年冬天,對開羅來說,是一個有重要曆史意義的時刻。在開羅西南部,金字塔和獅身人麵像附近的梅納飯店,戒備森嚴,駐有一旅英國軍隊,高射炮筒高高昂起。這就是中英美三國會議的地點。

11月20日晨7時,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及隨行人員王寵惠、俞國華、史迪威、陳納德等20餘人,乘坐一架四引擎巨型飛機到達開羅。蔣介石稍事休整,便於下午6時前往拜訪丘吉爾。盡管蔣介石不太情願。

丘吉爾於當晚乘軍艦到達,隨從有英軍參謀長布魯克上將、艾登及他的女兒等100多人。

緬甸問題是中英雙方最大的分歧所在。

蔣介石決心在開羅會議的談判桌上,提出共同反攻緬甸,他要求英國從南緬登陸,配合中國遠征軍南北攻擊,收複緬甸全境。以恢複滇緬公路,確保中國補給線。

英國首相丘吉爾棱角分明的臉上嚴肅冷峻,毫無表情。他根本不管滇緬公路對中國抗戰的重要性,隻要中國在緬甸北部作戰,牽製日軍不向英屬印度進攻就行了,他要先顧歐洲戰場。

但話不能直說,望著蔣介石期待的表情,丘吉爾說道:“閣下說的極對,反攻緬甸是我們的共同事業,開羅會議必須對此做出最後決定。但是,我們還有一個更龐大、複雜和激烈的歐洲戰場。”他繞著圈接著說:“依我之見,開羅會議的第一階段,我們應首先對歐洲戰場統一看法,以便同斯大林會晤。等德黑蘭會議後,我和羅斯福總統再返回開羅,繼續進行開羅會議第二階段會議,再從容討論緬甸作戰。這樣,你以為如何?”

丘吉爾堅持認為,開羅會議是德黑蘭會議的前奏。在德黑蘭,美、英與蘇聯將就歐洲戰場作戰方針最後攤牌。“斯大林是個強硬的家夥,閣下想必早有耳聞。開羅會議期間,我們和羅斯福總統應集中精力,討論歐洲戰場,以便在德黑蘭會議上共同對付斯大林!”丘吉爾知道,蔣介石很討厭斯大林。

但是牽涉到國家利益,個人好惡是次之,蔣介石對丘吉爾的主意深為不滿。把緬甸作戰取決於歐洲戰場,這不是貶低中國戰區的地位嗎?想到這裏,蔣介石譏諷說:“如果把緬甸作戰推到德黑蘭會議以後討論,那中國代表團來幹什麼?我們幹脆先回國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