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回同盟國重慶談廢約中英美開羅立新規(3 / 3)

“大可不必,德黑蘭會議開不了幾天,這期間你們先散散心,休息一下。金字塔、獅身人麵像、古城盧克蘇爾,名勝多著呢。相信你們會愉快的。”

蔣介石被激怒了:“我們是來討論戰爭,還是觀光遊覽啦?”

邀請蔣介石參加會議,是羅斯福的主意,丘吉爾曾頑強地反對過。原因之一是,蔣介石曾熱烈支持印度甘地反對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同時認為美國人大大誇大了蔣介石和中國政府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和能力。他最關心的是不讓日本進入印度,以及收複新加坡,仍然保持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利益。

羅斯福還是以把中國拉入大國的行列,戰後將會發揮作用等理由,說服了丘吉爾。

11月21日晨,羅斯福姍姍來遲,丘吉爾、蔣介石前往迎接。他的遲到,在會議之前造成了一種奇妙的局麵,中、英意見相左,美國的意見成為關鍵,造成了羅斯福可以左右會議的地位。當然這個地位,是由於美國的強大軍事和經濟實力。

羅斯福在開羅告訴蔣介石,他應該做的事情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參加對日作戰,使中國牽製住日本軍隊。如果蔣介石始終站在盟國一邊,勝利之後,美國將保證中國戰後取得應有的利益。”羅斯福還希望蔣介石能承認中共的力量,共同打擊日本。至少在世界大戰結束之前,不要發動內戰。總之,一要打敗日本,二要建立一個親美的政府,這是羅斯福的盤算。

11月23日晚間,羅斯福與蔣介石進行了長時間的私下密談,宋美齡和美國總統秘書韋爾斯在場。蔣介石認為“氣氛十分融洽”。

但羅斯福卻失望了。他向秘書韋爾斯說:“我1年來在同蔣介石打交道的過程中,遇到了無數困難,他是非常神經質的。”羅斯福激憤地說:“蔣政府對中國人民大眾的苦難無動於衷的態度,令我十分厭煩。”

在美國人眼裏,支撐中國局麵的,除了美國人就剩下蔣介石了。“不管蔣介石的軍事視野多麼有限,他的軍隊的作戰多麼糟,他仍然是戰後唯一能使中國人民保持團結的人。”羅斯福對他的小兒子說:“盡管蔣氏夫婦的缺點很多,我們還是得依靠他們。”

在蔣介石和羅斯福私下談話後,羅斯福又來到丘吉爾住處。

“委員長好象對你參觀金字塔的安排不太滿意。”羅斯福幽默地說:“中國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朋友。一個強大的中國,不僅在大戰中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戰後,必須讓中國填補日本戰敗留下的真空。不然,蘇聯就會不僅在歐洲,也在亞洲產生重要影響。一個與我們靠近的中國是至關重要的戰略問題。”羅斯福此時已經在設計未來的世界藍圖了。

“這隻是一種良好的願望。”丘吉爾說:“我不同意人們這樣高地估計中國力量和中國戰爭的作用。我始終認為,開羅會議隻是八天後德黑蘭會議的準備。主要任務是使我們不必用一些枝節問題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羅斯福繼續分析說:“中國如果得不到盟國的有力支持,一旦屈服於日本,將大大增加歐洲戰場的困難。美國將不得不從歐洲抽身,把全部力量投向太平洋戰場。這樣將會大大延長戰爭。”

羅斯福的這一觀點,對丘吉爾來說是個軟釘子,有威脅的成分。其中有丘吉爾最不願接受的方麵,即美國加強在亞洲、太平洋方麵的力量,從而削弱對歐洲戰場的重視。經過一番私下商談,三方終於坐到了一塊。

會議正式開始。蔣介石代表中國政府,在開羅會議上要達到兩個目標:第一、爭取更多的援助。第二、收回被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東北、台灣及小笠原群島。

會談中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政治問題,主要是戰後對日本的處置問題。由羅斯福總統的高參霍普金斯起草的關於政治問題的幾項意見,蔣介石完全同意,一字不改。隻是經楊宣誠提議,在日本應歸還中國的領土上,加注了彭湖。因為彭湖本來就屬於台灣省管轄,加注隻是重複其意義。

軍事問題,在討論歐戰計劃時,英國主張在地中海采取“鐵鑽行動”;美國則主張在諾曼底登陸的“霸王行動”。雙方爭執不下,隻得留待與蘇聯商定。

在討論亞洲行動計劃時,蔣介石拿出史迪威起草的建議書,要求:英國海軍攻占緬甸的安達曼群島,並登陸攻取仰光。在欽敦江上建立橋頭堡,派空降部隊攻占英都,以控製通往密支那的鐵路線。中國軍隊及在印度的中國遠征軍進入緬北,配合行動。這就是蔣介石提出的“海盜計劃”。

馬歇爾認為:蔣介石同意從雲南出兵,打通緬北交通便有了保證。他支持這項計劃。

英國堅決反對,丘吉爾惱火地對馬歇爾說:“海盜行動會削弱英軍在歐洲的兵力。”

蔣介石參加會議的目的之一,便是爭取美援。在堅持緬甸作戰的同時,蔣介石提出:“喜馬拉雅航線的物資運輸必須每月保證1萬噸,並提供530架飛機。”

英國人終於找到了反駁的借口,年輕瀟灑的蒙巴頓將軍站了起來,質問道:“即使能搞到這麼多飛機,翻越喜馬拉雅山運輸如此大量的物資也是難以保證的。”針對海盜計劃,蒙巴頓說:“英國不能在緬甸沿海進行兩棲作戰,在緬甸的雨季進行空襲,無法辦到!”

“那我方就不能單獨派兵進入緬甸!”蔣介石威脅道。

英國人很不客氣,在三國元首在場的情況下,經常使蔣介石難堪。具有典型英國人作風的總參謀長艾倫.布魯克元帥認為:“對外國人就應該予以冷落,如果這個外國人又是非白種人,就還應該再踩他一腳!”這是殖民主義者長期養成的習慣。

當會議結束時,英國人就用嘲笑的口吻說“純碎是浪費時間。”他們朝著馬歇爾聳聳肩:“隻是由於馬歇爾和美國的觀點,我們才不幸遇上了這種令人掃興的事情。”

蔣介石對丘吉爾等人如何評價呢,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開羅會議之經驗,英國決不肯犧牲絲毫之利益以濟他人。英國之自私與貽害,誠不愧為帝國主義楷模也。”對於丘吉爾,蔣介石認為:丘氏為英國式政治家,實不失為盎格魯撒克遜式之典型人物。其思想與精神氣魄不能與羅斯福同日而語。而其深謀遠慮,老成持重,則現代政治家中實所罕見。

經過爭論及私下的麵談,在美國的決策人物中產生了這樣一種認識:國民黨辦事效率低下,政治腐敗,軍隊戰鬥力弱,蔣介石把反共看得高於一切。這樣,美國人擔起心來,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打通緬甸,向國民黨提供更多的援助,是否能收到預期效果?軍援物資會不會被蔣介石保存起來,用於打內戰,而不打日本?美國不禁對收複全緬甸的計劃產生了動搖悲觀的情緒。

但是,中國仍然是美國B—29型遠程轟炸機的有效基地。中國戰場消耗著日軍的主力,為了最後戰勝日本,沒有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簡直是無法想象的。如果國共分裂,蔣政權垮台,對美國不利。想到這裏,羅斯福下定決心,支持蔣介石!

羅斯福誠懇地對蔣介石說:“我知道由於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上吃了虧,所以你現在變得小心了。英國人是很狡猾的,在談判桌上他們不肯讓步,這不要緊,我以人格向你擔保,如果英國不能適時在孟加拉灣部署海軍,那就由美國來彌補這一空間。此外,我們將派遣經過嚴格訓練的3000名遠程突擊隊參戰,在物資供應上,保證滿足你的要求。

11月26日下午,以安排二次大戰結束後國際問題的《中英美三國開羅宣言》定稿通過,但要等待羅斯福、丘吉爾會晤斯大林後,才能發表。

蔣介石夫婦懷著大國領袖地位的自豪感,帶著會議成果,於11月27日晚乘飛機離開埃及,取道印度回國。那麼,丘吉爾、羅斯福與斯大林會談,又會產生哪些重大決策呢?